2011/8/13

[健康生活] 健康增胖完全指南(中)



健康增胖完全指南Step 2:內調外理,健康增重!


一.內調:對症處理,解決胖不了的問題!


僅管增胖的原則就是要讓攝取量>消耗量,簡單地說,就是要吃得多,但很多人之所以吃不胖就是胃口不好、食量小所致,故想要有效增胖,除了要懂得食物挑選外,還要先處理吃不胖的原因,因為唯有對症處理,增重才能健康又有效率。不同的原因,處理方法各有不同:


@因「食量小,吃不多」而吃不胖者


  這類型的人之所以吃不胖是因為食量小或胃口(食慾)不好,因此無法吃入太多食物。所以要先處理食慾與食量問題,之後才是學習如何選擇適當食物有效增胖。


  基本上,食物的分子需要溶於水才能讓讓味蕾接受器接收到訊息,故乾的食物一般對味蕾的刺激性較差,不易提振食慾,所以,胃口差的人最好不要再以餅乾、麵包、饅頭和白飯等乾乾的食物為主;反之,可在飯上淋點肉汁(或挑雞肉飯、滷肉飯等來吃),在麵上淋點肉湯或挑湯麵以助胃口的提升。


 


  此外,一些酸味或味道較重的溫和食物因有助刺激口水分泌,所以也有開胃的效果,故可在飯前吃點有助開胃的食物,或用餐時挑選一些溫和調味料烹調的食物來提升食慾。再者,因很多人食欲不好是受到情緒與心理因素影響所致,故保持愉快的心情及用餐氣氛是相當重要的。務必記得的是,所有的飲食原則都是提供參考,重點是在適合的場喝吃自己的食物,若為了增胖而強迫自己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反而可能對食慾有反效果。最後提醒每日維持適度的運動,或可在餐前走走路,適度的運動能促進腸道的蠕動,有助於營養素吸收,並增加食慾;此外,對於因情緒不佳而影響食慾者,運動有助腦內啡分泌,且肉體活動與流汗都有助情緒的調節。


 


  在解決食慾問題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食量的問題。對於已經習慣吃少量東西的人,因為胃已經變小,無法在短時間容納太多食物,故建議要逐步漸進的增加食量,例如,可採少量多餐的方式來吃,在兩正餐間加入體積小熱量較高的食物做點心,以增加整天的熱量攝取;如果因生活作息而不方面少量多餐的吃時,可改成在每餐食物中多增加5~10%的量,一兩週後,再增加總食物量的5~10%....慢慢地讓胃口逐漸增大。可藉由經常變換食物來引起食慾,但記得千萬不要因為要增加熱量攝取而找一些油膩的高熱量食物,也不要一次端出一大盤的食物,因為可能會讓人看了倒胃口,反而吃不下。在食物選擇上,宜選擇體積小,熱量與營養價值高,但飽足度低的食物,故不宜吃太多的蔬菜,水果最好盡量打成果汁來喝以減少體積。(更多增胖的食物選擇與建議請參考[健康生活] 健康增胖完全指南下)


 






Box:增加食慾的技巧!


u        餐前吃點具有開胃效果的食物,例如酸梅汁或其他果汁、養樂多等帶酸味的飲料;或吃一些有助健脾、開胃、促進食欲的食物,如山楂糕()、陳皮、大棗等。但記得在餐前或用餐時不要喝太入多液體,以免正餐吃不下。


u        多吃具開胃效果的食物,如泡菜、起士丁、優格、味道稍鹹或糖醋等口味較重的料理。此外,可用優格、美乃滋、沙拉醬、蕃茄醬、醬油膏等溫和的調味料料理以增加食慾。


u        補充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與增加食慾有關的維他命)和鋅(可增強對食物的味覺)等營養素。


u        利用醫藥來調理,例如中醫有些調理食慾的配方,西醫也有些有助開胃調理食慾的藥物。



 


@因「無法被身體吸收」而吃不胖者


  這類型的人的問題主要出在胃腸消化系統上。可能是因胃酸分泌不足而影響食物的初步分解;或是腸道酵素分泌出問題,影響食物的消化,或腸道黏膜出問題(如有腸漏症),影響營養的吸收;或因大腸蠕動過快,使食物中的營養素還未能被身體吸收利用就排出體外。懷疑自己有這方面問題者,可尋求醫生的協助,找出原因對症處理,之後再來學習如何吃才能增胖會比較有效率。不管如何,這裡還是提供一些營養上的處理建議,供作參考:


u        胃分泌不足à多食用有助刺激胃液(胃酸)分泌的食物!


  很多人一聽到增胖就會想到多吃高熱量食物,而把油炸糕點等食物列為增胖食物選擇,且勉強自己要多吃點,或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殊不知上述方法反而會減少胃液,而不適合胃液分泌較少者。食物中的化學刺激物有助於促進胃液的分泌,故對胃液分泌較少者,可多利用來自食物化學物質的刺激,例如選擇肉湯、肉汁,或用香味濃的調味品調理的食物,或是選擇酸的食物,咖啡、茶、酒等,均有助胃液的刺激。此外,色香味俱全的,悅目可口的食物,快樂與滿足的情緒及愉快的進餐環境等都有助增加胃液分泌。


 


 


u        小腸吸收不良à使用營養品輔助改善!


  當小腸黏膜健康出了問題,或是消化酵素分泌不足時都可能影響小長的吸收功能,針對這類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補充相對應的營養品。例如補充腸道益菌有助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讓營養素能順利進入血液循環;消化酵素有助時物消化,減少因消化不良所導致的腹脹不適等問題。


  在選擇腸道益菌宜選用以乳酸菌為主的菌種,菌數要夠,至少要在5億以上,最好挑選裡面有添加寡醣類的原料,因為可有助益菌生長。坊間品牌相當多,基本上可自己挑選符合上述原則者,吃看看自己的身體對哪種牌子反應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營養品。而在選擇消化酵素時,則宜選擇種類多者,最好同時包括澱粉酵素、蛋白質酵素、脂肪酵素等多種酵素者。


 


u        大腸蠕動過快à避免過度刺激!


  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物中的營養素會在小腸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而其他無法被分解的物質(如纖維)則會進到大腸。大腸僅負責少數營養素的吸收,它的主要功用是將水分再吸收,食物在從小腸進入大腸時是乳糜狀,在大腸中會因脫水,而慢慢變成泥狀、半固體狀,到最後以糞便(固狀)的形式排出體外。正常食物通過腸道所需時間約在12~36小時(因人而異),如果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過短可能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若大腸蠕動過快,則會影響水份再吸收,而使糞便軟散不成形。故從觀察糞便是否成形、含水量是否太多,及通過身體時間,大體上可判斷是否有腸子蠕動過快,影響營養吸收的問題。有此類問題者,不宜再吃太多刺激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高醣低脂及熱的食物,或是纖維較高的蔬菜和水果等。


  除上述正常的原因以外,某些狀況也會使腸道蠕動過快,而影響食物吸收,包括免疫力太低(容易因食物不新鮮或致病微生物污染而導致腹瀉),大腸急躁症等因身心壓力所致的腸道蠕動過快,個人體質因素(例如有乳糖不耐症)等。如果是這些原因所致的話,除減緩拉肚子症狀外,最好同時改善原因,如增加免疫力,紓壓調整身心壓力,避免過敏的食物等。針對免疫力差的人可使用一些免疫調節食品來調整免疫系統,諾麗果、益菌、多醣體類營養補充品;針對因身心壓力所致者,則宜從壓力管理做起,另外也可利用精油來協助舒緩壓力與情緒,薰衣草、迷迭香、天竹葵和羅勒,等精油對這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

(
待續。最後一篇將探討食物與營養方面)


2011/7/31

[體重管理] 健康增胖完全指南(上)




  講到增胖這個話題,很多想減肥的人可能會想說只要多吃蛋糕零食等高脂、高糖食物就會胖了,這有什麼難?!


  的確,高油、高糖食物熱量很高,吃這些食物很容易發胖,但就如同大部分胖的人對自己身材會有局部不滿般,若用這類食物增胖,不僅會胖在那些我們不想胖的地方;吃多了還容易導致血脂過高、血糖過高和血壓過高(因高油高糖食物多半也會有高鹽的問題)等健康問題;此外,若為了減肥而故意以吃宵夜、零食等亂吃來增胖,最後養成了吃宵夜的壞習慣或甜食上癮症候群後,想停停不下來,一胖不可收拾,從增胖反而又變成要減肥,更是得不償失。所以,增胖誠然不難,但要胖得健康,身材不變形可是需要技巧呢^_^


 


健康增胖完全指南Step 1:胖不了,問題出在哪裡?


  基本上,不管是減肥或增胖都是能量平衡的問題,攝取量(來自食物的熱量)>消耗量(身體所能代謝的熱量),體重自然會增加;反之,則自然會瘦。故想要增胖,首先要了解為什麼胖不了的問題?吃不胖,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原因不外有三:


胖不了的原因1:食量太小,吃不多,當然胖不起來。


就如同前面所述,體重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取決於「攝取量」與「消耗量」間的能量平衡,故如果你吃的食物太少,體重自然無法增加。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因為吃得太少而胖不起來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較自己和同齡(包括性別、身高、體重都差不多的人)的飲食,如果你所吃的食物(或熱量),比同年齡者少很多的話,這大概就是你吃不胖的原因。


  另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就是先測出自己的新陳代謝(即身體整天下所能代謝的熱量),然後再列下自己所吃的食物,看看自己所吃的食物總熱量是否有大於新陳代謝。在這個科學方法中,最準的就是使用新陳代謝儀,透過測量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和二氧化碳比來計算出基礎代謝,再換算出新陳代謝;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公式(可在網路上找到,或現在很多體脂儀也可透過輸入基本資料計算出來)計算出基礎代謝,再換算新陳代謝,雖然後者較不精準,但勝在方便。


 


胖不了的原因2:吃得夠多,但吸收不了,故胖不起來。


食物進入身體後,其中的營養素,例如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在胃會被處理成乳糜狀後,送入小腸,由腸道所分泌的酵素將之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胺基酸和脂肪酸。然後經由腸道黏膜細胞吸收進入血液,再藉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提供細胞所需能量,故如果身體無法有效分解食物,或腸道健康出了問題,無法有效吸收,都可能吃到沒有補到(俗稱虛不受補)。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吃沒有補到?可藉由觀察自己是否有"有吃"卻"沒有進到身體"的症狀,例如食物吃進體內後,消化不了,肚子會有脹、痛、悶等不適症狀,進而影響食量,讓你不想吃;或食物吃進去體內很快就會排(拉)出來。


 


胖不了的原因3:吃得夠多,但銷耗大,沒有多餘的能量可儲存,故胖不起來。


  如果食物吃的夠,也消化得了,被身體所用,但體重就是無法增加,可能是身體消耗量大於攝取量的緣故。為什麼我們身體的消耗量(新陳代謝)會比一般人高呢?除了極少數是個人體質因素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有"消耗性"疾病在身,讓我們身體消耗的熱量比平常人多,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血糖相當高的糖尿病患者,免疫疾病(包括過敏、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肺病或肝病等慢性病。或是,可能體內有蛔蟲等寄生蟲,而影響了身體吸收營養。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這方面問題?基本上,只要你食量正常或吃的相對同年齡多,且不會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等症狀,但就是胖不了,就可以考量過濾子己有沒有這方面問題。基本上,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多半會有症狀出現,故比較好判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話,也會有手會抖、眼微凸等症狀,且會發現吃得比以前多(跟自己比),但就是不會胖;血糖相當高且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則會出現三多症狀。基本上,若莫名其妙,在食量並沒有改變,最近體重卻突然明顯降低的情況下,很可能是疾病所致,建議最好看醫生,做詳細的檢查以了解問題所在。


(待續。下面將介紹增胖的飲食生活、技巧與注意事項)


2011/6/26

減肥基本知識~認識卡路里減肥和份量減肥(下)



  如前所述,不管是卡路里或份量都只是用來計算所吃食物熱量的工具,故用在減肥時,首先還是要先決定到底一天要吃多少熱量,之後才是化為份量來計算。那麼,有哪些東西要算份量呢?


 


.哪些食物需要算「份量」?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食物依主要營養素不同分為六大類:


u        主食類:例如飯、麵、五穀雜糧根莖類等及其相關製品。


u        肉類:包括肉、魚、豆、蛋、魚貝海鮮、家禽、家畜等。


u        奶類:如牛奶、羊奶等各式乳類及起司、優格等乳製品。


u        水果:蘋果、柳丁、香蕉、芭樂等各種水果。


u        蔬菜:高麗菜、空心菜、豆芽菜、青江菜和花椰菜等各式蔬菜;海帶、木耳及金針菇、香菇等各類菌菇類。


u        油脂:包括大豆油、橄欖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及豬油、牛油等動物油。


 


  不同類食物有不同營養(從下表中可看出各類食物中,蛋白質、脂肪和醣類三大營養素的含量)與熱量。在減肥時,為了簡化,一般只會計算主食類、肉類和水果三大類食物,所以一般會常聽到幾份主食、幾份肉類和幾份水果的說法。而牛奶則被歸到肉類一起計算,蔬菜因三大營養素含量及熱量均很低,故多半省略不算。


 


  至於油脂(這裡的油脂是指額外添加的油,就是用在烹調上所使用的油)因太難估算(舉例來說,三道由不同人炒的菜,每個人用油的習慣與量不同,故很難估算),再加上油脂的熱量很高,1公克就有9大卡,是蛋白質和醣類(每公克4大卡熱量)的兩倍多,故一般是以盡量減少食用的方法來取代計算油脂的熱量,故在用份量減肥時常會要求吃"水煮或燙"的青菜,或將炒菜過熱水或熱湯;或以燉、煮、魯、燙等少油的料理方式來處理菜色,目的就是減少油脂熱量的攝取。


 


表:常見食物的三大營養素與熱量組成:




































食物代換表



食物分類



蛋白質



脂肪



醣類



熱量



肉類 (中脂)



7



5





75



   



2





15



 70



   



1



 



 5



 25



   





 



15



 60



 


 


化「熱量」為「份量」,了解份量減肥的架構!


特點一:主食>肉類>水果


  使用份量減肥注重營養均衡,從營養的角度來看,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應該是醣類55%、蛋白質15%、脂質30%,故採用份量減肥時,大部分的情況下主食類的份數會大於肉類,肉類的份數又會大於水果類,例如972水果或863水果等。


 


 


特點二:所給的(主食+肉類+水果的份量)會比實際熱量低!


  此外,由於份量減肥有很多東西沒有計算,例如蔬菜的熱量忽略不算,油和糖的熱量忽略不算,故多半給的份量會較實際熱量稍微低一點。舉例來說1600大卡(一般女性和銀髮族一天可以吃的熱量)的飲食理論上可以吃到23份左右(ps:因一份主食70大卡,肉類75大卡,水果60大卡,故最簡單的估算就是以70來除看看除起來為多少就是總量大概為幾份),亦即理論上應該可以吃到10份主食、9份肉類、4份水果的水平,但實際上可能只給到8~10份主食,6~8份肉類,2~4份水果,主要就是因為真正在飲食中算份量時,會有很多熱量沒算到的。


 


  哪些熱量沒算到?舉滷肉為例:一塊兩指大小的滷肉,份量是算1份,但實際上在烹調時,肉會先炒過(把肉汁封在裡面才不會魯後變乾澀),滷汁會加油和糖(如麻油、辣油或其他油脂類調味料及冰糖等),雖然我們只算一份肉,但實際上所吃的熱量>一份肉。


 


 


特點三:油、糖等飲食控制得好,給的份量就越高!


  那麼,到底1000大卡的飲食要吃多少呢?理論上1000大卡可換算到14份的量,故約7份主食、5份肉類、2份水果,但畢竟食物在吃時會有料理上(額外加油或加糖的問題),再加上份量的算法是用眼睛看或手指等外物丈量來估算也會有估算誤差的問題,考量這些可能的誤差,故當攝取7份主食,5份肉類,2份水果時,因份量加上食物計算與烹調的誤差,總攝取熱量可能等於或大於1000大卡。


 


  故一般會發現,在用份量做營養養減肥時上,食物油糖注意的越徹底,份量算得越準的人,代表可能的誤差就少,營養師可能就會給較高的分量;反之,若誤差大的人份量就會給得低一點...,故會出現同樣的身高體重,但營養師給的份量高低可能會不同。這都是因為每個人的環境(飲食中油糖接觸的量高低)和個人操作準確度(份量計算準不準),及對食物的感受性(判斷食物烹調過程中額外的油糖多不多)等而定。當然,這也跟減重前的新陳代謝高低有多高有關係,若之前沒減過肥,或之前吃很多體重都不會胖,代表其代謝很高,可以給高一點的份量也能瘦;反之,若之前已經吃很少了,但體重還瘦不下來,則代表代謝很低,給的份量一般也會就會更低。


 


  


補充資料:


想要知道更多份量的相關知識與文章嗎?可參考下面部落格文章:


l           認識食物份量,計算卡路里可以很簡單!Part IIII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261&next=249&l=f&fid=18 )


l           簡易食物代換表的臨床應用 Part I~III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393&prev=466&next=358&l=f&fid=18 )


 


2011/6/15

減肥基本知識~認識卡路里減肥和份量減肥(上)



 


  減肥的原理就是要讓攝取量(食物熱量)<消耗量(包括基礎代謝與各種生理活動等所消耗的熱量),但要如何計算食物的熱量(卡路里)呢?主要有兩種方法:計算卡路里or計算份量,也就是俗稱的卡路里減肥&算份量減肥(又稱營養減肥)。


 


「卡路里」減肥v.s.「份量」減肥!


    卡路里減肥~將重點放在所吃食物的卡路里,控制每天所吃食物的總熱量。以1200卡減肥為例,就是指將整天所吃熱量控制在1200大卡內。若以三餐來規劃的話,早餐360大卡、午餐480大卡、晚餐360大卡。[註:因為早餐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故一般早餐約佔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來分配]


 


食物卡路里的高低,在衛生署網站的食品資料庫可查到,或透過網路,在一些有關體重管理與熱量控制的網站,都可輕鬆查得到;當然,坊間也有很多減肥書籍,上面多半有食物卡路里的參考資料。此外,若買的是現成的包裝食物的話(如在便利商店或超市架上所看到的食物),產品的外包裝上都有營養成分表,可輕鬆算出所吃食物熱量的高低。因卡路里減肥入門門檻低,方法簡單只要計算數字就好,所以成了大多數人最常選擇的減肥方法。


:


補充資料:


>想知道產品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如何看嗎?可參考部落格文章:如何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2~餅乾零食等食物的卡路里(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102&prev=132&next=96&l=f&fid=18


>好奇食物的熱量是怎麼計算來的嗎?可參考部落格文章:食物的卡路里是如何算出來的?(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249&prev=261&next=193&l=f&fid=18 )


 


 


    份量減肥~將重點放在份量,而非熱量上。所謂的份量指的是食物代換的換算單位,為了協助民眾了解怎麼吃比較均衡營養,把食物依主要營養素不同分為主食類(澱粉含量比較高的食物)、肉類(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奶類、水果、蔬菜,油脂和糖。將每日所要吃的食物,用份量來表示,減肥時計算的是份量而非卡路里。


 


份量減肥的優點是因為它將熱量均衡分配在主食,肉類,水果等不同的食物,相較於只注重卡路里的減肥方式,它的飲食會比較均衡營養,此外,只要同類的食物(如水果類或肉類)都可互相代換,故飲食會比較有變化&生活化。但缺點是入門門檻較高~必須先學會食物分類,並認識食物的份量單位。份量的計算方式主要是醫院用在慢性病人(如糖尿病、腎臟病或高血壓)的飲食控制與體重管理上,此外,醫院和一些標榜營養減肥的減重中心也會使用份量做為計算工具,食物份量的資料比卡路里少,一般可在醫院或營養衛教網站上找到,或在書局尋找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飲食書籍多半也可找到食物份量的相關知識。


 


補充資料:


想要知道更多份量的相關知識與文章嗎?可參考下面部落格文章:


l           認識食物份量,計算卡路里可以很簡單!Part IIII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261&next=249&l=f&fid=18 )


l           簡易食物代換表的臨床應用 Part I~III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393&prev=466&next=358&l=f&fid=18 )


l           看出食物熱量~食物圖鑑及營養成分介紹_五穀根莖類(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622&prev=681&next=498&l=f&fid=18 )


若想知道更多有關食物的熱量&外食時如何吃的文章,可參考部落格左側文章分類中的檔案夾「減重_認識食物卡路里篇」


 






[實例研究]一顆蘋果?熱量&份量等不同方法的計算?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一顆五爪蘋果時,卡路里減肥或份量減肥是如何計算它的熱量的?


卡路里減肥à查詢食物營養成分資料庫,我們可發現五爪蘋果的熱量是50大卡(一般食物資料庫的單位都是100公克),此時,你必需先把蘋果拿去秤重,才能計算這顆蘋果的熱量,例如,若秤重後發現此顆蘋果重量為250公克,代表這個蘋果的熱量就是50×2.5=125大卡。


因為大部分對食物的卡路里標示單位都是用每100公克計算,除非你吃的是現成的包裝食物,否則算卡路里減肥需要先秤重,才能計算這個食物的卡路里。


 


份量減肥à事先要先學份量的單位,所以事先會有概念:一般水果若是柳丁大小,如小蘋果、土芭樂、小橘子等一個就是一份水果;如果是葡萄柚大小,如五爪蘋果、泰國芭樂就是兩份水果,所以,若看到五爪蘋果就直接算2份水果;若只吃半顆五爪蘋果就算1份水果。


 



 






常見問答~食物有六大類,份量(營養)減肥為什麼只計算主食、肉類、水果三大類食物?


 


>基本上,份量若應用在減肥上會經過簡化,只計算主食、肉類、水果的份量,目的是方便計算。奶類一般不會將特別獨立出來,而是放到肉類計算,且考慮要盡量將所有熱量都用在吃營養的食物上(指主食類、肉類和水果類等),故會要求油、糖盡量不要吃,所以也不需計算油和糖的熱量;此外,蔬菜類因為熱量低,如果可以避免烹調時額外加的油或糖問題的話,基本上也可列為不需算份量的行列,所以,食物有六大類,但用份量來減肥時只會告訴你要吃X份主食、Y份肉類、Z份水果而已。(註:油糖或奶類的計算方法多半要等到減玩肥,做體重維持時,營養師才會教,目的就是簡化份量減肥的方法,讓減肥較生活化)



 


(待續)


下篇預告:將針對份量減肥做主題探討^_^


2011/5/20

減肥第四步驟:認識減肥必修食物學分 B. 進階篇:實用減脂指南(下)



 


2.     進階食物挑選知識~食物吸油能力知多少?


  前面已提到,外食聚餐應酬時最重要的是選餐廳,其次才是選菜色。在菜色的選擇上,對食物吸油能力高低的理解程度,將決定了你的結果是「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本文要介紹的就是如何透過技巧讓你的減脂大業事半功倍^_^


 


 


    『青菜類』食物的實用選擇技巧!


  你曾了減肥而強迫自己吃大量的青菜,可是效果卻不彰嗎?儘管青菜本身熱量很低,但日常飲食中青菜不是用涼拌、沙拉方法,就是用炒的方式料理,在這些過程中都需要額外加油。而不管用的是橄欖油、豬油,義式醬或千島醬,只要是油都有熱量。每公克油脂有9大卡熱量,一湯匙油就有135大卡的熱量(約半碗飯的熱量),故若不懂食物吸油能力的高低,僅管是本身熱量低的青菜,也可能在實際食用時吃入大把的熱量,不可不慎呢>_<


 


A.吃炒菜時~


  還是要先叮嚀大家,吃青菜時最好挑湯裏的或燙的,且盡量不要淋太多油蔥肉燥;若不得以只能挑炒的吃的話,最好能過熱水或熱湯盡量降低蔬菜因料理所額外附加的油脂熱量。但若你處在某些場合(例如不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減肥,或不好意思把婆婆煮的菜拿來用水洗*_*)不方便過水的話,你可以透過下面方法來減少蔬菜的油脂量:


 


.挑大不挑小!


同樣的蔬菜,切得比較大塊時會因表面積比較小,使得吸油面積也變小,故挑選體積較大的蔬菜可立即減少油脂的攝取量。舉例:炒大塊青椒(青椒炒肉片)>炒切絲的青椒(青椒炒肉絲)。


 


.吃硬不吃軟!


「炒」的料理法因烹調時間不長,故質地越硬的蔬菜在短時間內比較不容易滲入太多油脂,故吃炒菜時,挑質地較硬的青菜,或同樣的菜,挑梗等較硬的地方均可減少油脂的攝取。舉例,炒海帶或青椒>炒大陸妹;同樣一盤炒空心菜,吃梗等較硬的地方>葉子等較柔軟易油的部位。


 


.取上不取下!


水往低處流,油也是如此,同樣一盤菜,盡量挑上層的蔬菜,而不要挑下層那些泡在油水裡泡得爛透的蔬菜,也可減少油脂的攝取。


 


 


.吃涼拌&沙拉類時~


  西式涼拌食物習慣加上各種沙拉醬、油醋醬(橄欖油+醋);中式涼拌材料則少不了辣油、香油、麻油,這些都屬於高熱量的油脂,食用這類蔬菜時跟吃炒菜一樣,宜挑上層、盡量瀝乾來食用,此外,你還可用下列技巧來減少油脂的攝取:


 


一.  醬料越稀越好


較稀的醬料因流動性較大,當淋到菜上面時因為較不易黏附在沙拉菜上,故菜本身吸的油會較少;反之,較稠的醬料則因較易黏附在菜上面,故吃進去的油會比較多。


舉例來說,吃沙拉時,原則上能不用沙拉醬就不要用醬;若要用的話最好將醬放在盤子邊緣,用沾的方式取代將醬料直接淋在青菜上的方式吃也可減少油脂的攝取。但若醬料直接淋在蔬菜上的話,選擇較稀的日式沙拉醬>義式油醋醬>較濃稠的千島醬。


相同的道理,燴的菜也因為加了芡粉,湯汁比較濃稠,故吸附的油脂會比炒的菜多,故若有「燴」跟「炒」兩種料理時,選擇炒的方式又會優於燴的料理方法。


 


二.  表面積愈大,調味料吸附得愈多


同上所述,故在挑選生菜時,條狀的蔬菜棒>葉片類的沙拉生菜;整片的黃瓜或萵苣葉>高麗菜絲。此外,沙拉菜為了講究漂亮有時候會用波浪切刀來切菜,故也可稍微留意一下蔬菜的切口,平滑切面的小黃瓜和胡蘿蔔吸的油會比鋸齒切面的少(因前者表面積較小)。


 


三.  容易出水、表面較光滑的蔬菜吸著的油愈少


蔬菜若易出水或較光滑意味著拉拉醬比較容易滑落,而可減少油脂的附著,故沙拉菜中常見的小番茄(因表面光滑)或切片番茄(因切口濕潤)均較不易附著調味醬。


 


 


 


    『肉類』食物的實用選擇技巧!


  肉類的挑選方法也是以挑選烤魚、燉肉、白斬雞等較少油的烹調方式為原則。若沒有較少油的烹調方法時,選擇技巧和上述菜類食物大同小異,上述所提「炒菜」挑選技巧也適合用於「炒」、「煎」或「燉」、「魯」等各類肉類食物料理上;但有一種烹調法主要出現在肉類,而鮮少出現在青菜類食物上(鹽酥雞攤販例外*_*),並在外食聚餐應酬常常遇到,故在這裡我將特別針對「炸」這個方法來介紹挑選食用技巧。基本上,由於「炸」的過程中用到大量油脂,而油本身熱量相當高,故對油炸類食物,只要做一點點,就會發揮相當大的減卡效果^_^


 


.裹衣愈少愈好!


在炸東西時一般會在醃製肉類後,裹上蛋液、麵粉或麵包粉,原則上,在這個過程中裹上去的東西越多,熱量就越高(除裹料本身的熱量外,裹料越多,吸附油脂的能力就會越高)。故乾炸(不裹粉的)>簡單單層粉的炸法>蛋液+麵粉、麵包粉的油炸法。僅裹粉方法不同,油炸時熱量可以差到數十大卡到上百大卡,故不可不小心呢。特別補充一點,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吃油炸食物,藉由去掉裹的粉衣及皮不吃,同樣也可有效減少油脂攝取喔。


 


.愈大塊的愈好


  原理和上述炒菜介紹時一樣:表面積問題。實驗發現將馬鈴薯切大塊、切條和切絲,比較其吸油率高低,發現其吸油率差36(吸油率分別為2%6%19%),故挑大塊的吃>小塊的。故選擇整塊的炸雞排>切小塊炸的鹽酥雞或雞米花。此外,麥當勞所賣,同屬油炸料理的麥香雞和麥香魚,選擇麥香魚(整塊魚肉做的)>麥香雞(為雞絞肉捏成塊去炸)。[根據麥當勞網站資料,麥香雞380大卡,熱量比麥香魚的320就差了60大卡^_^


 






◎進階知識:肉類與油脂的親密關係!


  事實上,肉類除了和青菜一樣,一般需要經過料理,故會有額外油脂熱量產生外,肉類本身亦含有脂肪。脂肪除了位於皮下部位的肉外(講白一點就是三層肉中那層白白的*_*),也分布於的瘦肉組織中(再補充一點,所謂的霜降牛肉中間那些如雪花般白白的東西就是脂肪>_<),故在挑選肉類食物時,若能懂得不同部位的肉類脂肪高低,也有助輕鬆減少卡路里。


 


  舉例來說,同樣SIZE的牛排,但因肉本身含脂程度不同,選擇帶脂沙朗部位(364大卡)就比菲力(232大卡)多了132大卡….一樣的吃,但僅是透過選擇就可無形中減少上百大卡的熱量。


 


註:想知道更多不同部位的肉類熱量&油脂含量的高低嗎,請參考部落格文章:外食輕鬆減卡指南~基礎篇_食物選擇原則()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880&next=841&l=f&fid=19



 


 


  經過了上述的介紹,你是否也成為一個智慧型的抽脂高手了呢?永遠記得透過烹調方式的選擇來減少油脂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本節所教的技巧性減油。此外,記得積少成多這句話,你所做的每個動作都能協助你減少食物的熱量,有的可能只有十幾或數十大卡,有的可能高達上百大卡,不管如何,一天三餐有十幾種到數十種不同的菜色,光憑這些技巧從早到晚累積下來所減少的熱量,已經足夠讓你每個月的體重可以多減個1、2公斤體重了^_^


 


註: 在部落格左側文章分類Box中有「減重_認識食物卡路里」檔案夾,有興趣的人可以進去看,練習使用這幾篇文章所教的技巧,你會發現,有了這些基本概念與知識的時候,即使不會計算食物卡路里也可透過挑選方式輕鬆維持體重或讓減肥事半功倍^_^


    更多有關沙拉霸的選擇技巧與吃法,可參考部落格文章:減肥外食輕鬆吃~清涼的沙拉輕食(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729&prev=896&next=700&l=f&fid=18 )


    要了解飯肉菜類等食物該怎麼挑選,可參考部落格文章:減肥外食輕鬆吃~自助餐的吃法(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1021&prev=1165&l=f&fid=18 )


2011/5/17

減肥第四步驟:認識減肥必修食物學分 B. 進階篇:實用減脂指南(上)



   


       『減脂』的第一原則是「選擇烹調方法」,選擇以較少油脂的烹調法為選擇食物的優先考量;換句話說,想減肥的你還是可以和朋友去吃簡餐、麥當勞、排餐等,但要掌握挑選食物的權利。第二原則則是技巧性地挑選食物,盡量降低每口食物所吃入的熱量,如此一來,還是可以將該餐的總卡路里盡量控制在最不影響體重的程度,因此,只要當天其他兩餐清淡一點,或是隔天吃清淡一點,就可以把外食聚餐應酬等對體重的影響抵銷掉,而不讓聚餐應酬影響到你的減重。


 


 


1.     優先考慮的要素~『主菜』要吃什麼?


  再次重複『減脂』的第一原則是掌握食物選擇權,優先考慮選擇「用較少油脂料理」的烹調方式法。舉例來說,當你的朋友找你吃飯,詢問你要去小火鍋、日本料理、排餐或吃義大利麵等異國餐廳中哪一家吃時,盡量挑選如火鍋或日式料理等食物在料理上比較不會那麼油膩的餐廳。簡單地說,能掌握餐廳選擇權就盡量主動提供意見^_^


 


  若無法選擇餐廳,例如朋友告訴你直接要到某餐廳吃飯的時,則至少要盡量掌握食物選擇權,自己點自己要吃的餐食。你可以從菜單的名稱或食物的照片推測其料理方法,然後點較少油的烹調方式(若不是很清楚的時候,可以詢問點菜的服務生這道菜是什麼東西,怎麼做的^_^)。例如,有豬肉,牛肉或魚肉三種肉類,豬肉是日式炸豬排,牛肉是紅酒燉牛肉,魚肉是檸檬香草()鮭魚,選擇的優先次序就是牛肉>魚肉>豬肉。


 


  若該餐廳所有的料理都是較多油的方式,沒有燉、煮、蒸、烤等較少油的烹調法可選擇時,挑選以肉類為主的餐食會比以主食類為主的餐食好。舉例你去的餐聽沒有蒸魚,沒有燉牛肉,也沒有烤雞腿等較不油的主餐,而只香煎檸檬鮭、(煎)牛排、(炸)豬排,或是炒飯(麵)、奶油(青醬)義大利麵、焗烤麵類等餐點可以選時,寧可選擇前面的以肉類為主的料理,也不要選擇後面的以飯麵主食為主的料理,這是因為麵飯等主食類質地柔軟且表面積較大,一樣用油料理時,吸附或包裹的油脂會比質地較硬且體積較大塊的肉類多。


 


>>你掌握的食物「選擇權」越多(從選擇餐廳就可掌握的話),你到時吃得就會越輕鬆,對體重的影響就會越小,而不會讓偶爾的聚餐應酬影響到你的減肥大業!


 






    一週外食聚餐次數多少比較適當?


如果你是想減肥的人,外食聚餐應酬場合次數還是要盡量減少,舉例來說,如果你和朋友聚一次餐需要花一天的時間把體重調整回來,那麼一星期參加一次聚餐應酬就好,因為至少你還有五天可以減肥;當然,若你的目的不是減肥,而是維持體重,同樣聚餐時注意一下,隔天就可將體重調整回來的話,一周聚餐應酬三次也是OK的,端視你的目的而定



 


(待續) 下半篇預告:進階食物挑選知識~認識不同食物吸油能力的高低!


Ps:為了避免文章老是落落長&為了寫落落長的文,很久才舖一次文,Stella決定這次先舖半篇,過兩天再來補齊下半篇>_<


2011/4/24

減肥第四步驟:認識減肥必修食物學分_A.基礎篇




 


  減肥的原理就是讓攝取量<消耗量,在上個步驟我們已經知道,最好的減肥方法就是以三餐為主、飯肉菜都吃的均衡飲食。大部分的人第一次聽到Stella這樣說時,都不是很能接受。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裏,減肥就是要少吃,要餓得很辛苦,忍得很痛苦才能瘦。我還記得,以前在做一對一營養諮詢時,有顧客告訴我她就是三餐飯肉菜都吃才胖的?怎麼可能正常吃還能瘦呢?當然,想要三餐吃且飯肉菜都吃還能瘦,我們需要相當的技巧!在第四步驟裡,Stella將用一系列的文章教導大家這套「能吃又能瘦」的減肥技巧^_^


 


 


◎前言:認識食物與熱量的親密關係!


  之前我們已經探討過,熱量(卡路里)主要是來自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三大營養素,及酒精。講營養素可能很多人無法連結到日常飲食中,故在這裡我們改以食物的角度來探討熱量。下面是日常所吃食物的主要營養素與熱量:






































分類



所含主要營養素



食物範例



主食類(或稱澱粉類、醣類食物)



主要是醣類,並含少量蛋白質



米飯、紅豆、綠豆、薏仁、燕麥等五穀雜糧類,地瓜、芋頭等第下根莖類。以及相關製品(如用麵粉、米粉或小麥粉等製程的麵條、麵包或蛋糕等)



肉類



主要含蛋白質,次要含脂肪



豬牛羊等家畜類,雞鴨鵝等家禽類;魚貝海鮮及豆蛋奶類。



水果



主要含醣類



各種水果



蔬菜



含少量醣,除胡蘿蔔或洋蔥等少數蔬菜外,大部分蔬菜所含醣量可略過簿計



各種蔬菜



油脂



僅含脂肪



包括動物油與植物油等各種油脂,及油脂含量高(可榨油)的種子及核果,如芝麻、花生等。





僅含糖



白糖、紅糖、黑糖或冰糖等各式糖類





酒精、糖



各式酒類



:1.每公克醣類和蛋白質含有4大卡熱量,脂肪含9大卡熱量,酒精含7大卡熱量。


2.酒之所以熱量高主要是因為同時含有酒精及糖,酒的熱量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不同的是高酒精濃度的酒,含糖較低(含酒精較高),低酒精濃度的酒,如啤酒等則是含糖較高(酒精含量較低)。



 


所以我們常聽到下面說法~


    「澱粉類和肉類吃多會胖」、「吃肉容易胖」、「想減肥就要少吃或不吃澱粉」之類的說法,主要就是因為澱粉類食物是醣類的主要來源,肉類則是蛋白質和脂肪的主要來源;


    有時也會聽到「減肥要少吃油炸油膩食物,少吃甜食喝含糖飲料」,這則是因為油和糖熱量很高且缺乏飽食感的緣故;


    或聽到「蔬菜水果熱量比較低,多吃無害」,或諸如「吃水果減肥」等說法,則主要是因為蔬菜本來就沒什麼熱量,而水果雖然有醣類,但含有纖維(有飽感)及營養,且因不需烹調,不會有額外添加油或糖的問題,故大體上熱量不算太高的緣故。


 


 


    破解迷思!能吃又能瘦,從少油開始!


  儘管根據上述對食物的介紹,「澱粉類和肉類吃多會胖」、「蔬菜水果熱量比較低,多吃無害」的說法並非錯誤,但若因為這樣子而採吃素減肥,或只吃蔬果而不知飯和肉減肥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蔬菜一定要用到油去料理(或炒或涼扮),水果熱量也不如想像中低可以多吃無礙,所以,最好的減肥方法是以飯肉菜都吃的均衡飲食為主。但若飯肉菜都吃,怎麼挑、怎麼吃才能兼顧到均衡營養又減少熱量的目的呢?在做進一步討論前,我們要先來研究一下日常食物的熱量:


 



  


  由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到在所有食物中油脂的熱量最高,一碗油的熱量是飯的7.7倍,一湯匙油約有半碗飯的熱量,故減肥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從少油開始。少吃半碗飯也不過省下140大卡,且缺乏飽足感,會使血糖降低,讓你會餓得很難受;但吃東西時少加1湯匙油就可省下145大卡了,且不會影響你的血糖、滿足感與飽食感?故想要能吃能瘦,重點就是從少吃油脂開始。


 


簡單地說,就是從選對烹調方式著手:


少油的烹調方式有:煮、燙、湯、烤、燻、魯、燉、微波、冷盤


多油的烹調方式有:煎、炒、炸


只要透過選擇以上述較少油的烹調方式來取代多油的方式,就可讓你在吃得有飽足感下,又同時能達到減少卡路里的目的,例如:


    以水餃或蒸餃取代煎餃


    以湯麵取代乾麵或炒麵


    將炒飯換成白飯


    自助餐時,飯另外用碗包,菜用便當盒裝將飯、菜分開


    以魯味代替鹽酥雞


    以烤雞腿、魯雞腿、鹽水雞代替炸雞


    以魯蛋、皮蛋、鹹蛋、蒸蛋、白水煮蛋等取代炒蛋、煎蛋


……….每個選擇都可以讓你減少數十到上百大卡熱量,一天只要多個幾次選擇,就可輕鬆減去數百大卡熱量,加快你的減肥效果。


 


 


註:想要知道更多外食"減少油脂"的技巧嗎?請參考部落格文章:外食輕鬆減卡指南~基礎篇_食物選擇原則()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841&prev=880&next=600&l=f&fid=19 )


 


[食物營養] 想補充維生素C,水果怎麼挑才好?

  當問到大家 ” 吃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 時,很多人都會回答可以補充維生素 C 。沒錯,雖然水果有很多營養素,包括醣類、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維生素等,但補充維生素C絕對是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這是因為人類缺乏合成維生素 C 所需要的酵素,故完全仰賴從食物獲得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