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營養學_保健營養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營養學_保健營養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3/29

[免疫生活] 是否該打武漢肺炎疫苗!?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在持續一年後,因為疫苗的出現逐漸出現了曙光,讓疫苗成為當今最夯的話,就連Stella也常遇到朋友詢問如果有機會的話,是否會打疫苗?。其實會有這個疑問多半是對武漢肺炎的威脅不清楚(畢竟台灣武漢肺炎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以及不了解打疫苗的目的,所以今天就先和大家來聊聊打疫苗這個話題。

 

挑戰~武漢肺炎現況與帶來的問題

  在回答是否要打疫苗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武漢肺炎的現況,才能知道疫苗在其中所扮演的功能。

 


[基本狀況]

武漢肺炎是一個透過飛沫傳染的新興病毒性疾病,在經過一年的擴散後,目前已蔓延延全球超過185個國家,造成超過1.2億人感染及264萬人死亡。目前初步可斷定武漢肺炎病毒將不會消失,而可能像流感一樣最後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問題出在哪裡]

1.難預防、易傳播而造成大規模疫情。

  三個大特性,讓武漢肺炎的傳播鏈難以中斷,讓疫情快速擴散:

 首先,這是一個的病毒這意味著人們對它沒有免疫力,因此容易一個傳給多個,在人群中快速擴散開來。

 其次,它是透過飛沫傳染,所以病毒傳播很容易。

 最後,感染者在未出現症狀前病毒即具有傳染力,且有高比例(一般認為可能超過30%)無症狀感染者。這意味著感染病毒的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把病毒傳給周遭親友或接觸到的人,所以很難找到傳播源頭,切斷病毒的傳播鏈。

 

2.感染武漢肺炎後是否能完全康復端視自身免疫力。

  由於人們對此新病毒不具免疫力,而抗生素並無法用於治療病毒性疾病,且因它是新的疾病因而無現成的針對性藥物。故當感染武漢肺炎後,到底能否康復端視個人免疫力而定。


  當然,在充足的醫療支援,如藥物或呼吸器等的協助下,能支援身體免疫系統與病毒的作戰,而降低因病毒感染帶來的健康損傷以及死亡風險。



[武漢肺炎帶來的威脅]

1.個人健康威脅~感染後可能會完全康復,但也可能會造成無法完全痊癒的健康損傷(留下後遺症),或甚至死亡。

 

2.對社會的影響~因為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故需透過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來抑制病毒的傳播,所以封城、封邊境及限制人流聚集就成了主要的防疫策略。

 但如此一來卻會對某些特定產業,如航空、旅遊、觀光等造成直接衝擊,並讓很多店家或公司行號因客流量減少而生意變差,進而讓個人收入減少,或甚至失業。

 

3.對經濟的衝擊~為了避免病毒擴散所採取的封城、封鎖邊境策略,或因大量員工確診而讓企業必須暫停營運,最終可能會影響到農作物、食品、藥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等的生產、運輸或銷售,進而出現糧食或物資的缺乏,或造成物價的上漲,衝擊到民生與經濟。



解套方法~群體免疫

  因為目前病毒已蔓延全球,所以這次我們無法像之前對抗SARS般,從源頭消滅病毒,讓疾病消失。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病毒的威脅,即從減緩病毒傳染速度著手。而要降低傳染速度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人們獲得對武漢肺炎病毒的免疫力。

 

  免疫力的獲得利用的是人體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的原理。在第一次接觸病毒等病原體並打贏敵人後,身體會產生免疫記憶,當同樣的敵人再次入侵時,免疫系統就能迅速反應、有效殺敵,保護我們免於該病毒的傷害。此外,因為病毒被我們免疫系統殺死,所以不會離開身體再去感染他人。

 

  要產生免疫力的方法有二種。第一種是自然的方法,也就是讓人們直接接觸病毒等病原體,當身體感染並康復後就會獲得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此方法的優點是不花錢,缺點則是感染後結果如何端靠自身免疫力,所以不幸的話可能會以感染後遺症或人命為代價。

 

  另一種是人為的方法,就是透過疫苗來讓人們產生免疫力。這個方法的缺點是要花錢,優點是健康與生命風險代價很低,但前提是要能研發出有效的疫苗。所幸,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經研發出多款經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武漢肺炎疫苗,能夠讓人們在極低風險下獲得免疫力,保護個人免於武漢肺炎帶來的健康威脅。

 


  不過,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解除封城或人流聚集的限令,及真正解決武漢肺炎對社會和經濟民生的衝擊的話,需要讓武漢肺炎的Ro (基本傳染數)降低到1以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大概需要有3/4 或以上的人具有免疫力。美國傳染病專家、現任總統的疫情顧問佛奇對武漢肺炎群體免疫門檻的判斷是介於70~90%,換句話說,一個國家中需要有七到九成的人都施打疫苗,才能徹底解決武漢肺炎的威脅。


  所以,如果你問我會不會打武漢肺炎疫苗,我的答案是Yes,如果有資格打疫苗的話我會打。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台灣疫情又不嚴重,為什麼要去打疫苗。但試想一下,若全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都因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而恢復了正常生活,但我們卻因為大家不打疫苗、沒有達到群體免疫而無法解禁的話,將會是怎樣呢?未來我們仍無法自由進出其他國家,且需要像過去一年一樣持續控管控邊境、認真防疫以避免不小心有確診者帶著病毒進入台灣造成大範圍感染...大家覺得高強度的嚴格防疫,能夠繼續維持多久呢? 而持續封閉國境和嚴格防疫又會對社會、經濟和民生造成多大的衝擊呢?

 

  我個人認為打疫苗是一件雙贏的事:一方面可保護自己,二來可為群體免疫做出貢獻,讓整個社會、民生儘快自武漢肺炎的威脅中解除。助人助己,何樂而不為呢?

2019/1/20

[健康生活] 抗發炎,為健康加分!


  前陣子有朋友詢問我手掌的關節會痛,到底該吃什麼才好,而平時也常遇到有人在部落格或臉書留言,詢問過敏要怎麼吃之類的問題,所以今天打算來和大家談談”發炎”這個話題。因為不管是關節炎、過敏,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割傷、扭傷,或感冒引起的喉嚨腫痛,甚至十大死因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都和發炎有關!

[解碼發炎] 發炎到底是什麼東西?
  所謂的發炎指的是身體對於外在或內在因素造成的傷害時,所引發的一種保護性免疫作用。舉例來說,當我們的手指不小心割傷時,受傷的部位會紅腫並讓我們感到疼痛,這就是典型”發炎”。事實上,發炎是一種身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因為它會招喚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的入侵者(如細菌、病毒等),所以如果沒有發炎反應的話,傷口可能會化膿,感染若嚴重的話也可能致命。因此類似手指割傷這類的暫時性發炎(即急性發炎)並非壞事,但若發炎持續太久,或者發生在不需要的地方(即慢性發炎),則可能釀成大禍。

  慢性發炎之所以會危害健康,是因為在發炎過程中,被招喚來的免疫士兵是透過釋放發炎媒介物、自由基等化學物質來殺敵的,一般而言,當敵人(如致病菌)被殺死、清除後,白血球士兵就應該撤離戰場,組織會開始修護,讓割傷的傷口恢復原本無暇的樣子(此即為急性發炎);但如果發炎該停止的時候沒有停止,組織將無法進行修復,且會因白血球所釋放出來的這些化學物質而造成健康細胞或組織的損傷(此即為如慢性發炎)

 
  急性發炎是一種短期的反應,且只發生在出現問題的地方,所以並不會造成問題;慢性發炎則是一種長期、全身性的反應,所以會造成身體的損傷。目前已知和慢性發炎有關的疾病,包括了關節炎、膀胱炎等帶有”炎”字的疾病,及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現代人常見的疾病。

  總結來說,紅、腫、熱、痛是典型的發炎症狀,當我們身上出現這些症狀時,就代表身體正在發炎當中,最好留意一下發炎處的進展,如果像割傷一樣只是短期發炎且僅限於局部,而紅腫也很快就開始消退,則不需操心。反之,若發炎一直沒有停,且有越來越嚴重的狀況,則宜採抗發炎飲食來協助發炎的控制(當然別忘了去看醫生接受治療喔)。另外,如果你罹患有上述諸如過敏、關節炎等發炎性相關疾病,不管沒有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為了避免長期、慢性發炎造成的組織與器官損傷,都應該積極採取抗發炎飲食。


▌抗發炎~從飲食與生活調整做起!
  對於慢性發炎,目前並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我們所熟知的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或阿斯匹靈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NSAIDs)都是針對急性、短期發炎,所以對待慢性發炎最好的方法還是從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做起。

[飲食方面]
  根據目前研究資料顯示,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以及ω-6脂肪酸攝取過量會促進發炎的發生;而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及低膽固醇飲食則可降低發炎。

  另外,高血糖會促進發炎的發生,所以愛喝含糖飲料,常吃含糖類食物及精製澱粉類食物會促進發炎;富含纖維的食物則有助預防發炎。蔬果植化素中的類胡蘿蔔素(黃、橘、紅色色素)及類黃酮類植化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維生素C、E也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特性,故多吃蔬果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而維生素則D有助發炎的調節,因此適當曬太陽來幫助維生素D的合成,即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有益於發炎的控制。
 
[生活型態方面]
  維持健康體重是預防慢性發炎的重要關鍵,因為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並因系統性、長期發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發炎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所以體重過重者最好減重。另外,適當的生理活動及戒菸等都有助於降低發炎。


▌抗發炎飲食指南
1.多白肉,少紅肉:多攝取多脂魚、海鮮及雞鴨鵝等家禽;少吃豬牛羊等家畜。ω-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因此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鮪魚等青背深海魚類有助於抗發炎。另外,家禽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家畜高,故抗發炎飲食的肉類攝取原則是多白肉,少紅肉。

2.改用富含ω-9脂肪酸的油脂烹調食物:動物油(如豬油或牛油)富含飽和脂肪,一般植物油則富含ω-6脂肪酸,這兩種脂肪都會促進發炎;而ω-9脂肪酸因不參與發炎反應,所以可用富含ω-9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欖油、茶油等取代一般的動植物油,用來烹煮、料理食物。

3.少吃油炸、高脂食物:如上所述,一般料理用油不是富含飽和脂肪,就是富含ω-6脂肪酸,故吃多會促進發炎,因此宜少吃油炸、高脂食物。

4.遠離壞油脂:少吃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植物奶油、氫化油等,以及使用這些油脂所做的餅乾、零食。

5.吃好”醣”:高血糖會促進發炎,因此最好多吃全穀根莖類食物,少吃餅乾、麵包、白米飯等精製澱粉類食物。而若不得已因外食而只能吃到白麵包、白米飯等主食,則可藉由食物的搭配,例如同時攝取肉類和蔬菜來延緩血糖的上升。

6.戒”糖”:少喝果汁、汽水、手搖茶等含糖飲料,及添加糖類的餅乾零食。

7.多吃蔬果:蔬果富含植化素、纖維與維生素C等有助抗發炎的營養素,故最好每天可以攝取59份蔬果,並盡量選擇紅、橙/黃、藍/紫、綠等顏色鮮艷的蔬果(彩虹原則)食用。

8.將香草、香料納入飲食中:很多香草、香料中都具有抗發炎或抗氧化植化素,故可多使用迷迭香、咖哩(薑黃)、薑、蒜等來料理食物。



2018/10/30

[眼睛健康] 護眼營養素,你吃對了嗎!?


  近幾年來,3C及手機等移動裝置的盛行,讓很多人對視力的快速衰退很有感,因而開始重視起眼睛保養來。但大部分的人多半只知道吃葉黃素、魚油對眼睛好,卻不清楚其作用為何,以及到底什麼狀況下該補充葉黃素、魚油,什麼狀況下該補充其他護眼營養素"。今天就我們花點時間來多了解一下和我們靈魂之窗健康有關的護眼營養素。

▌知己知彼~解碼眼睛,認識眼睛的構造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想要保養眼睛,也要先了解眼睛的基本結構。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了解為什麼眼睛會受到這些外在因素的威脅,並進而了解該選擇哪種營養素來保護眼睛的健康,以達到選對、吃對的目的。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上手了解眼睛的結構與功能,一般會習慣把眼睛比喻成相機:
l   眼瞼=鏡頭蓋、快門
l   虹膜、瞳孔=光圈
l   角膜&水晶體=鏡頭
l   視網膜=底片


[視覺的產生] 我們是如何看到東西的?
如果把眼睛比喻為相機的話,水晶體好比鏡頭,視網膜好比底片。虹膜能調整瞳孔的直徑,控制進入眼球的光線量,光線再進入眼睛後經角膜和水晶體協助,會聚焦於視網膜上,之後再藉由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將光線轉為神經訊號,透過視神經傳遞至大腦,在大腦組合成影像,產生視覺。



*近視、遠視
正常的情況下,影像透過水晶體後會正確的將光線折射,聚焦在視網膜上,因此讓我們能看見清晰的影像。近視和眼視就是這個過程出問題(稱為屈光不正)~近視是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前,遠視則是聚焦在視網膜後。

*老花
人體的水晶體具有自動變焦的功能,這個過程是藉由睫狀肌的放鬆或緊繃,來改變水晶體的形狀及厚度而達成的。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水晶體會變硬而讓彈性降低,睫狀肌的收縮調節能力也會降低,因而會造成無法看清楚近物的現象,此即為老花眼。
*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青光眼
另外,在視覺產生過程中,若具鏡頭功能的水晶體出現混濁,會影響光線的進入而造成如白內障;具底片功能的視網膜出現病變會影響呈像,而造成視網膜/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而負責傳遞神經訊號的視神經出問題,則會造成青光眼。這三種及疾病都會影響視力並可能造成視力的喪失。


▌知彼~認識護眼營養素!
  儘管很多人都希望能有某個神奇的食物或營養素,吃了就可以讓我們眼睛(或其他器官)變好、變健康,但很遺憾的是人間並沒有此等仙丹妙藥。因為身體的設計相當精巧與複雜,要維持一個器官功能的正常運轉,需仰賴眾多種營養素的支援,故沒辦法單靠吃某一種食物或營養素就可以預防眼睛出問題,或讓眼睛變健康。

  維持眼睛健康的營養素大致上可分為下面四類。基本上,整體眼睛健康的維持需要各種護眼營養素的參與,也就是均衡營養。但如果你有某些特定的眼睛問題時,可以增加該類相關營養素的攝取來協助改善症狀()。例如,乾眼症者可透過補充維生素A來改善症狀;而夜間視力或暗處視覺較差者,可透過攝取維生素A、鋅、花青素等與視紫質健康有關的營養素來改善。
(
)並非這些營養素神奇到可以治療疾病,而是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影響眼睛正常生理機能的發揮,而在補充這些營養素後,生理機能終於得以正常發揮而已。簡單地說,神奇的是你的身體,不是營養素。



.抗氧化營養素~
  抗氧化營養素的功能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的傷害。自由基就好像流彈般,攻擊到哪個細胞就可能會造成該細胞損傷,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相關疾病。舉例來說,自由基可能攻擊眼睛水晶體造成白內障,或傷害血管而造成動脈硬化、失智等問題。而抗氧化營養素則好比防彈衣般,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損傷。
  抗氧化營養素是保護眼睛的基礎營養素,因為眼睛需要接受光線才能成像,而陽光中的紫外線和藍光具有高能量,在眼睛吸收光線的過程中會對眼睛結構,特別是水晶體和視網膜造成傷害。
抗氧化營養素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l   維生素類:維生素ECβ-胡蘿蔔素,其中維生素E是對抗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線,維生素C則可還原維生素E讓它再度為身體所利用。
l   植化素類:基本上植物外觀的鮮豔顏色,如紫色的花青素、黃色的葉黃素、橘色的胡蘿蔔素、綠色的葉綠素等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另外,多酚、兒茶素、花青素等類黃酮類;鞣花酸、綠原酸等酚酸類類;及吲哚、異硫氰酸鹽、蘿蔔硫素等有機硫化物也都具有抗氧化作用。
l   礦物質類:如鋅、硒、銅、鐵等礦物質。嚴格來說這些礦物質本身並不具抗氧化作用,但它們能輔助抗氧酵素,如氧化歧化酶(SOD)、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和過氧化氫酶的作用。
提醒:抗氧化營養素的功能在預防自由基造成的細胞損傷,而非治療”(防彈衣可防止中彈,但已中彈受傷的部位是不會因穿上防彈衣就自己變好的^_^)

.抗發炎營養素~
  發炎是身體對感染和受傷等產生的短期反應,目的是幫助移除感染的刺激,讓受損組織得以進行修復、治癒並重新回到平衡狀態。包括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傷害、受傷、感染、過敏或化學物質的刺激等都會造成發炎。
  如果把發炎比喻為放火的話,抗發炎就相當於滅火。身體在感染、受傷的刺激下會導致發炎,在處理完肇因後則會進行抗發炎,並進入組織修護狀態,最後康復再重新回到原本的平衡狀態。發炎一般是短期、暫時性的反應(=急性發炎),如果發炎沒辦法中止(=慢性發炎),就會造成細胞持續性的傷害,若損傷的組織無法移除則可能會造成組織的破壞或永久性損傷,也就是疾病的發生。所以,當身體有發炎反應時,宜多攝取抗發炎食物或營養素來幫助身體抗發炎。
  很多營養素都具有抗發炎作用,其中最常見的為ω-3脂肪酸;另外,很多植化素,諸如芸香甘、檞黃素、薑黃、花青素、丁香酚等類黃酮類植化素也都具有抗發炎作用。

.維持眼睛健康的營養素~
l   維生素B1、菸鹼酸、B12等維生素B群:與神經系統的功能、健康與完整性有關。
l   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為視紫質()的原料,並維持淚液的正常分泌。
(
)視紫質為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負責夜晚及周邊視覺,這也是為什麼說缺乏維生素A會有夜盲症的原因。
l   鋅:輔助抗氧化酵素進行抗氧化作用;另外,鋅是構成視紫質的重要成分(視紫質是一種鋅結合蛋白),故也和視紫質健康有關。
l   花青素:除具抗氧化作用外,還能促進視紫質的再生,故而有助暗處視覺。另外,花青素也能增進微細血管的循環,幫助維持眼睛的健康。
l   ω-3脂肪酸(DHA)視網膜感光細胞的細胞膜中有一半以上都是DHADHA可使視網膜細胞柔軟,進而刺激感光細胞,使訊息快速傳遞到大腦,因此能提升視覺。另外,DHA在黃斑區還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
l   葉黃素:在視網膜黃斑中有高比率的黃色色素~葉黃素和玉米黃質(這也是為什麼它叫做黃斑的原因)。葉黃素在體內主要集中在黃斑部,另外也有少部分分佈在水晶體。其功能主要有二:1.抗氧化,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害;2.吸收藍光,避免高能量的藍光對視網膜的傷害。故葉黃素又有"吃的太陽眼鏡"的暱稱。

.血液循環~
  身體細胞所需要的能量、氧氣及營養素是由血液送至細胞,故當血液循環出問題時,也會影響眼睛的健康。舉例來說,高血壓、糖尿病等血管性系統性疾病都會增加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常見能夠改善血液循環的營養素有花青素和銀杏葉萃取。在很多護眼營養品中常看到的山桑子(又稱歐洲藍莓、越橘)、黑醋栗等原料主要目的就是在補充花青素。另外,硝酸鹽因為能轉換為一氧化氮,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故也有助眼睛健康。在一份針對飲食硝酸鹽攝取量和原發性開放性青光眼的研究,就發現硝酸鹽的攝取能降低兩成到三成罹患青光眼的風險,而對於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青光眼,風險可降低到四成到五成。

  總結來說,眼睛的健康的維持和視覺機能的發揮和很多營養素有關,想要預防保養眼睛,宜從食物中獲得這些相關護眼營養;而對於某些特定眼睛疾病或問題者,則宜針對其相對應的營養素進行重點補充,選對、吃對,才能幫助眼睛的健康。




[食物營養] 想補充維生素C,水果怎麼挑才好?

  當問到大家 ” 吃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 時,很多人都會回答可以補充維生素 C 。沒錯,雖然水果有很多營養素,包括醣類、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維生素等,但補充維生素C絕對是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這是因為人類缺乏合成維生素 C 所需要的酵素,故完全仰賴從食物獲得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