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疾病營養學_心血管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疾病營養學_心血管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12/13

[健康生活] 顧好心,遠離猝死,健康長長久久!



  前陣子因為一位年僅35歲、身體健康的知名年輕人在高強度的綜藝節目錄影中猝死,讓猝死和心血管保健成了近來非常熱門的話題。由於冬天(低溫環境)是猝死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所以趕在氣候逐漸變冷的時節,讓我們也來認識一下這個與冬季息息相關的健康議題~猝死及心血管疾病。

認識猝死:猝死=突發、非預期性的死亡!
  如果你周遭中有親友原本好好的、身體很健康,某天突然收到對方死亡的消息,那麼死亡的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意外(例如事故、自殺等)、急性感染引起的敗血症或器官衰竭,以及猝死。而其中,最突然的就是猝死,因為從病症出現到死亡期間一般不會超過1小時。

  猝死指的是非中毒、非自殺/他殺,或意外因素所導致的死亡,一般會在出現病症後1小時內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則是發病6小時內死亡)。換句話說,猝死是一種突發、非預期性的死亡,且因為從病症出現到死亡的時間很短,所以急救是否及時就成了患者存活的重要關鍵。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當猝死發生時,若在4分鐘內能進行CPR(心肺復甦術)8分鐘內做好AED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

  導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臟失能、呼吸道出問題、熱衰竭等,但七成左右的猝死和心臟有關(稱為心因性猝死),亦即大部分我們所看到的猝死例子都是因為心臟停止跳動所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談到猝死預防時,講的重點多半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小百科]為什麼心臟不跳了就會導致死亡呢?
我們全身40兆的細胞的生存、生理機能的發揮需要氧氣、能量和營養素,而這些都是透過心血管系統的龐大循環網路來輸送的。如果以幫浦和水管來打比喻的話,心臟好比幫浦,血管則好比水管:心臟(幫浦)收縮把血液打出,血液順著血管(水管)把氧氣、能量和營養送至全身細胞(挨家挨戶)。因此,當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例如心臟不跳了或血管阻塞,就會造成細胞缺氧而死亡。

而如果血管阻塞、缺氧的地方是腦部,就是所謂的中風,如果阻塞的是心臟的主要血管(冠狀動脈)的話,就可能讓心肌缺氧而造成心臟損傷,甚至造成猝死。


如何預防心因性猝死?
  儘管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因性猝死,但若本身已有心臟或血管方面問題的話,因為原本心臟負擔就比較大,若再遇到一些會加重心臟負荷的狀況時,就可能讓心臟因不堪負荷而罷工(心臟驟停),進而引發猝死。
  下面列出了猝死與心血管健康的危險因子,大家不妨自我檢視一下,了解自己有幾個心血管相關危險因子:

[
猝死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有下面狀況的人會有較高的風險,宜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指數,積極照顧心血管健康。
1.    心臟方面問題:例如本身就有心臟病;或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臟肥大等問題者。
2.     遺傳:有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者。
3.     肥胖:體重過重,特別是胖在腹部的蘋果型肥胖者。(/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4.     健檢指數過高:健檢時三高指數,如三甘酸油酯、膽固醇、血壓和血糖指數過高;或發炎指數,如同半胱胺酸、C反應蛋白指數過高者。
5.      生活方面:包括長期的身心壓力,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者。


  另外,某些環境狀況會加重心臟負擔,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因此心血管風險指數較高者,在下述環境下時要特別留意心血管健康:

[
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
1.      寒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當我們處在寒冷或低溫環境下時,血管會收縮(目的是為了防止體溫流失),血管收縮會讓血壓上升;另外,低溫時身體為了要產熱,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天冷或變天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猝死案例會增加的原因。
2.      壓力: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壓力都可能讓血壓上升,造成心臟更大的負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青壯年猝死會發生在長期壓力或過勞後。
3.      高強度運動或競技性運動:在高強度運動下會讓心臟因輸出量增加而承受較大的負擔,且激烈運動還會促使血壓上升,更加重了心臟的負荷…..這也是為什麼妳或許聽過運動員也是容易發生猝死的族群。



  總結來說,想要預防猝死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日即充分掌握好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了解高風險環境因子,保護好心血管健康:

策略1.知己知彼~
心臟病、血管阻塞並不會有明顯症狀,而上述心血管危險因子中,包括心律不整、心臟無力,或三高、發炎等健檢指數都需要透過健康檢查才能了解。據統計,台灣心因性猝死的案例中多達2/3是發生在非心臟病患者身上,所以不管是哪個年齡層,定期健康檢查,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狀況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那些很少感冒生病、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青壯年,很容易忽略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策略2.做好風險管理~
l   如果健檢結果膽固醇、血脂(三酸甘油酯)、血壓和血糖等指數或同半胱胺酸等發炎指數過高,宜透過飲食、生活習慣的改善來將這些風險指數控制在健康範圍。特別是那些有家族史(遺傳),或個人體質問題(如心律不整等)者,更該積極處理這些風險因子。

l   戒掉菸酒或盡量少喝、少抽,體重過重者最好減肥,並建議將運動納入日常生活。

l   留意寒冷、激烈運動、長期壓力等對心臟的影響。例如天氣冷時做好保暖措施,避免低溫造成心臟的過度負擔;運動時宜將運動強度維持在最高心跳率的60%80%間,並在運動前後均做好暖身,讓身體和心臟能逐漸適應運動。另外,避免讓自己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如長期長時間工作、休息不足,或連續多日熬夜、玩電腦等。並留意身體的警訊,當身體出現諸如呼吸急促、胸悶、胸痛、心悸、全身倦怠等身體負荷過大症狀時,馬上停止休息,不要硬撐。

2007/10/23

從馬兆駿猝死談心血管保健


從馬兆駿猝死談心血管保健


心臟跳多久,決定了你能活多久!


  根據衛生署的公告,國人的平均壽命比去年增加一歲,為77.5歲,其中男性為74.57歲,女性為80.81歲。雖然平均壽命大幅增加,但所謂的平均,指的是平均值,有人可以活到百餘歲(如蔣宋美齡的106歲),有的人卻只有450(如馬兆駿的48歲)。事實上,我們的壽命是否能達到、甚至超越平均值,絕大部份取決於你那顆心能跳多久!


 


猝死,心臟不跳了!


  前陣子報章媒體頻頻報導一些猝死的案例,引起社會大眾對"猝死"的關切。到底什麼是猝死呢?所謂的猝死,指的是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當沒有血液輸送到腦部時,患者就會突然喪失意識,進而致死。猝死的發生往往快速且無法預期,且因致死率高,所以很多人就這麼發作,離開人世。馬兆駿就是這樣的例子,昏倒在地,當救護人員趕赴現場時,已無生命跡象了。


 


    近來名人猝死一覽表


馬兆駿【48歲,民歌手】買奶粉途中猝死


郭宏亮【52歲,製作人】打高爾夫球時因心肌梗塞猝死


溫世仁【55歲,企業家】往公司上班途中於車上昏迷去世


許財利【60歲,市長】於家中因心臟血管宿疾死亡


王賜賓【37歲,警察】柔道比賽中猝死


馮照明【50歲,警察】住家附近運動倒地猝死


 


檢測自己是否有猝死的危險因子


  雖然猝死的發生快速且無法預期,但是還是有蛛絲馬跡可以掌握的,想要預防猝死,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有無猝死的危險因子,並改善它,以降低猝死的風險。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年齡層。猝死有兩個好發年齡層:出生至6個月大【新生兒猝死】,及4575歲【成人猝死】。成年猝死的機率是青春期至30歲者的100倍,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的猝死案例都是發生在壯年期的原因。除了年齡以外,猝死的一些危險因子(參考下文)是可以透過血液檢查等簡單檢測篩檢出來的,所以,建議成年人宜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關心自己有無下列猝死的潛在危險因子,才能預防悲劇的發生。


 


高血脂隱形殺手!


  統計上,非外傷性猝死中有2/3是心因性猝死,而運動猝死更有90%以上是本來就存在有心臟病變。所以,要預防猝死的最好方法就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著手。


  在心臟性猝死中最常見主因的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占心臟病猝死原因的70%~80%。所謂的冠心病就是指冠狀動脈阻塞所引起的心臟病。我們心臟所需要氧氣和養分都是來自冠狀動脈,若膽固醇等血脂肪堆積在冠狀動脈壁,就會使血管變狹窄或阻塞,而引起所謂的冠心病。


  有鑑於血管要阻塞到75%以上才可能會出現症狀,而當心臟病發作再來做預防已經太遲,所以預防冠心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健康的血脂(包括總膽固醇、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


    解碼血脂指數~


@總膽固醇(TC)會堆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阻塞,標準值宜<200 mg/dl


@好膽固醇(HDL)可將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清走,具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男性宜> 40 m g/dl,女性> 50 m g/dl;若能>60 mg/dl的話將有益心臟健康。


@壞膽固醇(LDL):會將膽固醇帶到血管等周邊組織堆積,會促進動脈硬化的產生。一般人宜<130 mg/dl;冠心病高危的患者宜<100 mg/dl


@三酸甘油酯(TG)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可能會減少好膽固醇,並使壞膽固醇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150 mg/dl


 


    糖尿病與高血壓增加猝死的發生機會!


  血糖高和血壓高會損傷血管壁,造成血管破裂,並促使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造成血管阻塞。而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會有視網膜病變、腦血管障礙、腎衰竭和心衰竭等併發症的原因。前述的名人,如 溫世仁 先生,本身就有15年高血壓與糖尿病史; 馬兆駿 先生則是有9年的高血壓病史,且父親有心臟病(家族史)….。所以,猝死的發作雖然無法預測,但還是有機可循。只要能控制好血脂指數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猝死是可以預防的!


  解碼血壓和血糖指數~


@飯前血糖:正常(健康人)宜<100 mg/dl;空腹血糖若126 mg/dl則為糖尿病;若介於100126 mg/d之間則代表胰島素功能下降,符合代謝症候群的一個指標。


@血壓:正常(健康人)120/80 mmHg140/ 90 m mHg為高血壓;若高於130/ 85 m mHg符合代謝症候群的一個指標。


  除了注意膽固醇,血脂,血壓與血糖等指數以外,還要避免會危害心血管健康的不良飲食與習慣。這些有害心血管健康的幫兇包括抽菸,缺乏運動,肥胖,愛吃三高(高油、高糖、高鹽)及精緻加工食物,以及壓力。


 


 


2006/12/23

認識好膽固醇(HDL)和壞膽固醇(LDL)


一般所俗稱的好膽固醇(HDL)和壞膽固醇(LDL)並非膽固醇,而是膽固醇的搬運車。



膽固醇是身體用來合成固醇類荷爾蒙、維生素D及構成細胞膜的材料,為了提供膽固醇這個建材給細胞使用,身體是透過血液來運送膽固醇的。然而,問題出現了,血液為水性物質,膽固醇為脂性物質,如何讓脂性物質能在水性的環境中運送呢?靠的就是所謂的脂蛋白。脂蛋白就是身體用來運送膽固醇的搬運車。我們所常聽到的好膽固醇(HDL)和壞膽固醇(LDL)就是兩種運送膽固醇的脂蛋白,前者密度較高,所以稱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後者密度較低,故稱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因為HDL這台膽固醇搬運車主要的功用是將多餘的膽固醇從週邊組織(如血管)運送到肝臟代謝掉,故被稱為好膽固醇;LDL這台搬運車則相反,負責的是將膽固醇運從肝臟送到血管等週邊組織,所以又被稱為壞膽固醇。所以,好膽固醇(HDL)和壞膽固醇(LDL)本身並非膽固醇,而是負責運送膽固醇的脂蛋白(搬運車)。


研究顯示,每降低1%的壞膽固醇(LDL)可以降低2%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每增加1%的好膽固醇(HDL)則可降低3%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好膽固醇(HDL)最好維持在40~60 mg/dl間,如果能超過60mg/dl則有益心血管健康;壞膽固醇(LDL)最好低於100mg/dl100~129mg/dl之間稱為接近理想,超過130mg/dl則稱為過高。


吃素的人也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膽固醇身體用以合成男女性荷爾蒙(固醇類荷爾蒙),維生素D,膽汁,以及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素材,是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為了確保身體不缺乏這個重要的材料,身體會自行合成膽固醇。一般而言,食物中的膽固醇只佔20~30%,七成以上的膽固醇都是由身體合成的。


基本上,膽固醇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諸如肉、魚、蛋、奶),植物性食物幾乎不含膽固醇。但常見一些不太愛吃肉類或吃素的人卻還是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會有這個結果,是因為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身體合成所致。所以,吃素的人之所以會膽固醇過高,不是他偷吃葷食,而是因為身體合成的膽固醇較多所致。


 


[食物營養] 想補充維生素C,水果怎麼挑才好?

  當問到大家 ” 吃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 時,很多人都會回答可以補充維生素 C 。沒錯,雖然水果有很多營養素,包括醣類、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維生素等,但補充維生素C絕對是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這是因為人類缺乏合成維生素 C 所需要的酵素,故完全仰賴從食物獲得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