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0

[生活營養學] 食物分類的應用~2.輕鬆判斷食物熱量高低


  由於不同類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素與熱量不同,因此認識食物分類除了可以讓我們知道所吃食物的營養,了解怎麼吃營養比較均衡外,還有助於我們判斷食物熱量的高低。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了六大類食物的營養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各類食物的熱量吧^_^


解碼食物熱量~哪種食物熱量比較高?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吃澱粉會胖,所以澱粉類食物常被認為是高熱量、最好少吃的食物;而蔬菜和水果則被認為是熱量較低、可以安心食用的食物,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把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俗稱主食類)、「豆魚蛋肉類」(俗稱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及堅果種子類」(俗稱油脂類)各取一碗的量,來比對其熱量高低。那麼,一碗白飯、一碗全脂奶、一碗肉類(200公克估算)、一碗水果(1.25份水果估算)和一碗炒菜用的植物油(224公克估算)熱量熟高熟低呢?


  如果以白飯一碗的熱量定為發胖度1的話,各類食物的發胖度大概是這樣的:




  所以,從圖中我們會發現六大類食物中,熱量最高的是油脂類,因此需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人,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控制好油脂類的攝取。


[各類食物介紹說明]
在食物分類中的油脂類食物包括烹調用油(植物油、動物油、植物奶油),富含油脂的食物,如椰漿、椰奶、培根、沙拉醬、花生醬等,以及酪梨,和堅果種子類食物。
   控制烹調用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蒸、煮、燉、燙、湯、烤、微波等少油的方式來烹調、料理食物,以及在吃東西時避免使用或在食物上淋上油汁、肉燥、香油等富含脂肪的醬汁。除此外,上述富含油脂的食物也宜少吃。
  至於酪梨和腰果、核桃、花生等堅果種子類食物雖然為原型食物且營養豐富,不過畢竟也屬於熱量較高的油脂類食物,所也宜適量攝取。根據飲食指南的建議,堅果種子類食物以每天一份為原則,換算下來一份油脂的量(45大卡)大概是核桃2顆,或腰果、杏仁果5顆,或花生10粒。

肉類熱量僅次於油脂,所以肉吃多也會胖,且因肉類一般也需經料理後方能使用,故吃肉類食物時宜選擇少油的烹調方式,否則熱量將會非常高,舉例來說,可用烤雞來取代炸雞。
而另一個富含蛋白質食物的奶類熱量看似比較低,只有主食類的一半,但因為奶類為液體所以飽食感會低於固體的肉類食物,故亦需留意食用量(飲食指南對奶類的建議是一天1.5),以免不小心喝入太多卡路里(例如從搖的鮮奶茶、拿鐵咖啡或木瓜牛奶等喝入過多熱量)

蔬菜雖然是六大類食物中熱量最低的,每百公克(約半碗煮熟的葉菜)僅有25大卡,但我們平日所吃的蔬菜一般都是用油去炒的,或加油涼拌而成的,或淋上油脂類醬料(如沙拉)。由於一湯匙油就有近半碗飯的熱量,故若蔬菜本身熱量再加上油的熱量,一碗炒青菜或生菜沙拉(含醬)吃起來的熱量並沒有你想像中低。所以若只吃到蔬菜熱量低而忽略蔬菜料理使用油的問題,可能會無形中吃入很多熱量而影響體重。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吃素的人,或為了減肥而吃大量蔬菜的人,體重可能會瘦不下來的原因。

主食類雖然熱量排名在的三,僅次於油脂類類和肉類,但因為主食類食物有很多不需額外加油料理的吃法,例如吃白飯、粥、湯麵、湯米粉、吐司、饅頭;或吃烤地瓜、蒸芋頭、菱角等,所以如果吃主食類時能避免的問題,相較於一定要用油烹調的蔬菜及肉類,它的熱量其實還算可以。
ps.現代人的主食類攝取問題並不在飯或麵吃太多,而是太多的添加糖(含糖飲料),以及主食類加工食物(如麵包、蛋糕、餅乾、零食等),這些加工食物除了澱粉本身外,還有額外的油和糖,因而熱量很高。

水果類的熱量雖然比蔬菜高,但因為水果可直接食用不需烹調,故不會有額外的烹調用油問題,且因水果不需烹調就可食用,故可保留較多食物中的營養。不過需留意的是現代水果很甜、很好吃,很容易不小心因為吃太多而攝入過多熱量。所以水果還是要限量攝取,依照飲食指南,2000大卡以下的飲食,每日水果的攝取量約2~3份。


[重點回顧]
1.蔬菜熱量很低沒錯,但要留意烹調用油問題,不然的話,可能因為大量吃菜而吃入太多熱量而影響體重的控制喔。

2.水果熱量不高沒錯,但畢竟醣含量不低。一份水果(註:一份水果=柳丁大小的水果一個)含有15公克醣、60大卡熱量,所以水果若吃太多也會胖。因此在水果攝取上宜以新鮮水果為原則,避免吃果乾或喝果汁,或一次切一大盤水果來吃,每日攝取以2~3份為宜。

3.油脂類發胖度很高,想減重或維持體重的人要特別留意這類食物的攝取量。堅果種子類食物雖然營養健康,但因同屬於油脂類,所以也要適量攝取。基本上堅果種子類的吃法是以顆或粒來計算,除非是要增胖,否則千萬別一把一把抓著吃喔。

2019/4/24

[生活營養學] 食物分類的應用~1.限制醣類/蛋白質和脂肪飲食如何吃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食物的分類,認識食物分類,除了可以讓我們快速掌握所吃食物中所含的主要營養素、知道該怎麼吃營養才能均衡外,還有什麼用途呢?
答案就是當你需要進行限制醣類飲食,如想要做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或有高血糖、高血脂症等問題而需要限制飲食醣類、脂肪時,或因健身而需要增加蛋白質等時,能夠知道那些食物該留意,或那些食物可以多吃。下面提供需要限制醣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實戰指南,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需要限制醣類攝取者~
那些食物含有醣份?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在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和「蔬菜類」均含有醣份。故需要限制醣類攝取者,需要留意這幾類食物的攝取。其中「全穀雜糧類」、「水果類」每份(1)含有15公克的醣,是最主要的關注對象,而「乳品類」每份也含12公克的醣,同樣不容忽視,「蔬菜類」醣含量較低,每份約含5公克的醣。

含醣類食物中每份(*)所含醣類含量多寡排行:「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蔬菜類」

[實戰指南]
1.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這類對象為了健康目的而需要限制總醣類攝取者,其主要主要聚焦對象是「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蔬菜類」因含醣量較低,且富含纖維可延緩血糖的上升,故可以不用限制。至於「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一天到底可以吃多少,則端視個人熱量需求與病情而定,故請諮詢你的營養師或醫生。

2.採低醣飲食者:在執行低醣飲食時,醣類只能佔每日攝取熱量的20%,以2000大卡為例,大概就是400大卡的熱量,換算下來就是每日只可以攝取100公克的醣類。當把這個量分配在上述含醣類食物中時,在扣掉5份蔬菜中的醣量後,可分配到「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的總份量大概為5份,也就是大概每天約可攝取3份「全穀雜糧類」、1份「乳品類」、1份「水果類」(可自行變換組合,相加總量為5就是)
PS.如果你計畫的每日攝取熱量為1500大卡,則可將5份乘以3/4,即4份左右;如為1000大卡,則為5份的一半,即2份左右。

3.採生酮飲食者:生酮飲食對醣類的限制更為嚴苛,約佔每日總熱量的5%~10%,以2000大卡為例,大概就是100~200大卡的熱量,亦即25~50公克的醣類。如果是25公克(醣類佔5%),扣掉5份蔬菜中的醣量後,等於0,也就是不可以再攝取其他含醣類食物;如果是50公克醣類(醣類佔10%)的話,扣掉後則可再攝取25公克醣(即不到兩份的含醣類食物)。別忘了,上述是以2000大卡為基準計算出來的,故若你計畫攝取的熱量為1500大卡的話,要將上述可攝取的醣量乘以3/4,若為1000大卡的話,則直接除以一半。總結來說,一般採生酮飲食時,除了蔬菜類以外,幾乎不能吃其他含有醣類的食物。


▍需要限制脂肪攝取者~
那些食物含有脂肪?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在六大類食物中,「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和「油脂和堅果類」都含有脂肪。故需要限制脂肪攝取者,需要留意這幾類食物的攝取。其中「乳品類」因低脂或全脂之別,每杯含48公克脂肪;「豆魚蛋肉類」依低脂、中脂、高脂含量之分,每份含3~10公克脂肪不等;「油脂和堅果類」每份則含5公克脂肪。

含脂肪類食物中每份(*)所含脂肪含量多寡排行:高脂肉>全脂奶>中脂肉、油脂>低脂奶>低脂肉

特別要提醒的是蔬菜雖然不含脂肪,但因為蔬菜多半需要經烹調才能食用,因此需要限制脂肪攝取者千萬別忽略了炒青菜或其他食物(如「豆魚蛋肉類」和「全穀雜糧類」)料理時所使用的油喔。

[實戰指南]
1.想減肥者或控制熱量攝取者:由於每公克脂肪含9大卡熱量,為同重蛋白質和醣類的兩倍,因此,富含脂肪的食物一般熱量也比較高。所以想要控制熱量者,宜留意上述富含脂肪食物的攝取。
ü   食物中的油:乳品類可以脂肪含量較低的低脂奶或脫脂奶來取代全脂奶;「豆魚蛋肉類」則以新鮮、少加工的為主,並盡量減少可見的油脂,例如吃肉時去肥肉與皮。
ü   烹調料理用油:使用少油的烹調方法,如蒸、煮、烤、滷、燉、湯、微波等來料理食物,以減少油脂的攝入。
ü   堅果種子類食物:芝麻、花生、瓜子、腰果等均屬於油脂類,熱量相當高,故宜嚴格控制好每日的攝取量。

2.血脂過高者:除了控制總脂肪攝取外,如果是三酸甘油脂過高者,宜同時避免添加糖(含糖飲料、點心零食、果醬等)的攝取;如果是膽固醇過高者,則要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及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飽和脂肪對膽固醇的影響,比食物本身所含膽固醇還高)
一般而言,動物脂肪含較多的飽和脂肪,因此,宜少吃高脂肉品及肥肉較多的部位;另外呈固態的油脂也是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所以豬油、牛油;固態奶油、椰子油(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量為豬油的兩倍以上)等都是需嚴格限量的食物。


▍需要限制/增加蛋白質攝取者~
那些食物含有蛋白質?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在六大類食物中,「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全穀雜糧類」和「蔬菜類」都含有蛋白質。其中「乳品類」和「豆魚蛋肉類」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每份含有7~8公克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和「蔬菜類」含量比較低,每份含1~2公克蛋白質。

含蛋白質類食物中每份(*)所含蛋白質類含量多寡排行:「乳品類」>「豆魚蛋肉類」>>「全穀雜糧類」>「蔬菜類」

[實戰指南]
1.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取者:由於人類為動物,故來自動物性食物的胺基酸組成會較接近人類的需求,因而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品質一般會優於植物性蛋白質。因此,不管是為了健身,或因生長發育、懷孕、肌少症及疾病預後等而需要補充蛋白質者,都宜以蛋、奶、家禽、家畜、魚貝海鮮等動物性食物為主要的的蛋白質來源食物。至於吃素的朋友,則可選擇奶、蛋及大豆蛋白等蛋白質較優良的食物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或利用胺基酸互補來提升植物性食物蛋白質的品質。

.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取者:由於蛋白質是身體組織的建材,故若因疾病而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取者,在限量的前提下,更需要重,因此宜以優質蛋白質為食物選擇的依據。在食物中,蛋、奶和大豆分離蛋白的蛋白質品質最優,肉類蛋白質品質優於植物性蛋白質,故宜以這些食物做為蛋白質食物的來源。
而由於「全穀雜糧類」和「蔬菜類」中都含有蛋白質,故在蛋白質限量的情況下,可多挑選蛋白含量較低的植物性食物,並少吃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物。例如冬粉、藕粉、米粉、米苔目和西谷米等是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全穀雜糧類」,可以多選;而紅豆、綠豆、鷹嘴豆、蓮子等則蛋白質含量較高,宜避免食用。另外要留意的是某些蔬菜,如豆芽、苜蓿芽、香菇、地瓜葉、紅莧菜、青江菜等蛋白質含量比較高,這類食物也要盡量少吃。


()上面的指的是食物份量。有關食物份量是什麼,以及到底如何看,我們將在後面的文章中介紹。

2019/3/16

[生活營養學] 善用食物分類概念,讓飲食營養更均衡!



  在以前的營養諮詢經驗中,Stella發現大部分人都會有"健康食物=營養均衡食物"的迷思,所以會把燕麥粥、生菜沙拉等當成是營養均衡的食物。所以在正式進入今天主題前,我們先對上一篇貼文,及食物的營養做個簡單的澄清:
1.
所謂的健康的食物一般只是和同類食物相比,營養比較高而已,並不代表它的營養就是最好。例如,地瓜的確較白飯營養高,但就營養價值來說,地瓜葉營養遠勝於地瓜;黑糖營養勝過白糖,但營養卻比蔬菜差。
2.沒有一種食物可滿足人體所有的營養需求,故單一種的食物(如近年來很紅的燕麥、藜麥、優格、橄欖油等食物)絕不可能是營養均衡的食物。營養均衡仰賴不同類食物的組合,藉由食物間營養素不同來互補,以廣泛獲得不同的營養素。所以,想要營養均衡需要攝取不同類的食物。

淺談食物營養~認識食物的六大分類~

上面所提到的飯/麵、肉、菜分別屬於「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和「蔬菜類」。為什麼營養師會說這樣吃營養會比較均衡呢? 這是因為不同類的食物除醣類、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素含量不同外,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含量也各有其特色(參考附圖),所以若想廣泛獲得各種營養素,就要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

那麼,到底飯和肉類含有什麼營養,它們的營養有何差異,為什麼不能正餐只吃青菜就好呢?為了方便一般人了解食物所含營養,營養學上依照食物所含主要營養素不同,將食物分為六大類:
.富含醣類的「全穀根莖類」(也簡稱主食類)
  這類食物的特色是吃起來粉粉的(因為富含澱粉/醣類),吃多了會有飽的感覺。由於口腔中的唾液腺可分泌澱粉酶幫助澱粉的消化,所以吃這類食物還會越咀嚼越香甜(例如吃饅頭或吐司時)
  從米(大米、小米)、麥(大麥、小麥、燕麥) 等各式穀物,及其相關製品,如米粉、麵粉、麵條、粉圓、麵包、餅乾、吐司、饅頭等,到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南瓜、蓮藕、玉米,以及地瓜、馬鈴薯、芋頭等根莖類等都屬於主食類。

.富含蛋白質的「奶類」及「豆魚肉蛋類」(也簡稱肉類)
  所有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只要會動的動物都屬於肉類。因此,包括豬、牛、羊等家畜,雞、鴨、鵝等家禽,魚貝海鮮等海產,及上述食物的相關附屬品(如雞生的蛋、牛產的奶),和加工製品(如肉鬆、肉乾、貢丸等)都屬於肉類。
  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則是大豆(包括黃豆和黑豆),其加工製品,如黃豆製成的豆漿、豆腐、豆干、豆皮等也都屬於肉類。
  「奶類」因含獨特營養,所以一般會被獨立出來。奶類是家畜為了哺餵幼崽所分泌的乳汁,故蛋白質品質優良且營養豐富,富含鈣質、乳糖等特殊營養。以新鮮牛奶為例,每毫升約含1毫克鈣,再加上乳糖能幫助鈣的吸收,所以奶類中所含的鈣生物利用率很高,是補鈣的良好食物來源。除鮮奶外,包括起司、優酪乳、奶粉等奶類相關製品均屬於奶類。

.富含脂肪的「油脂及堅果種子類」(常被簡稱為油脂類)
  食物中脂肪含量比較高者都屬於「油脂類」,例如烹調所使用的各種植物油、動物油。花生、腰果等堅果類,以及酪梨也因富含油脂,故也被歸於這一類。不過儘管烹調用油和堅果類食物都屬於油脂類,但營養卻大不同。後者(堅果種子)因為為原型食物,故營養豐富,前者(烹調油)因為為精煉食品,幾乎只剩脂肪而沒什麼營養,所以營養較差。

.富含維生素C、纖維、植化素的「蔬菜類」及 「水果類」。
  水果和蔬菜同屬於植物,故均為纖維、植化素和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一般來說,水果是植物的果實,蔬菜則為植物的莖或葉,且前者(水果)不需要烹調即可食用,後者(蔬菜)多半需烹煮方可食。
  水果含醣類和主食類差不多,每份含15公克的醣類,熱量為60大卡;蔬菜含醣量很低,但亦含少量蛋白質,每100公克熱量約25大卡,其熱量可說是六大類食物中最低的。不過要留意的是蔬菜需經料理後才能食用,故加上油脂熱量後,炒青菜的熱量可就沒那麼低了。另外,因為蔬菜需經過烹煮,所以很多營養素會流失在洗菜、切菜和烹調過程中,特別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維生素C,及容易流失在湯汁和水裡的維生素B群。因此,若目的是想補充維生素C的話,水果會是比蔬菜好的選擇。
  總結來說,不同類食物主要營養素不同(圖示),所以想要均衡營養的話,每天都應該要攝取「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六大類食物,且食物要盡量多變化。簡單地說,為了均衡營養,最好吃正餐時要同時包括飯、肉、菜(即「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和「蔬菜類」);另外,別忘了每天都要攝取適量的水果,而可以的話別忘了把奶製品列入每日飲食中喔。

[營養重點回顧]
1.
沒有一種食物可滿足人體所有的營養需求,所以營養要均衡則要攝取不同類的食物。因此,吃正餐時最好有主食類,並搭配肉類及蔬菜類。
2.同類食物所含主要營養素很接近,所以若因挑食或某些因素而不吃某食物時,可以同類的其他食物來取代以彌補因不吃某特定食物時可能造成缺乏某些特定營養的問題。例如不喝牛奶的人可以吃優格或起司;不吃牛肉的人可以吃豬肉等等。
3.同一種食物所含營養素種類是一樣的,所以為了獲得最多身體所需的營養,食物要多變化。舉例來說,不要早上總是吃燕麥片,或老是吃蛋、雞肉等同樣食材料理的食物。


2019/3/14

[課程介紹] 用低醣飲食健康享瘦~3/24(日)低醣飲食實戰課程II


  上個月和食醫行第一次合作舉辦了一場低醣飲食減重課程。因為後還有不少朋友在詢問食醫行會不會再開課,所以昨天食醫行告訴我會再舉辦一次低醣飲食課程,不過,這次的課程將延長為4小時,會特別再加上低醣飲食分量計算的教學(因為有學員想學會如何將低醣飲食的營養素分配比例,換算成食物),以及讓學員有更多互動練習。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一個課程要開這麼長的時間? 這是因為Stella向來就有”不開食譜”的習慣,因為我覺得食譜這種不生活化的減肥方式是沒意義的,因為即便你能因而瘦下來,但只要遇到外食、無法執行,或減完停止使用時就會再胖回去而只是做白工。所以要教大家用低醣飲食來減重時,需要教很多東西,包括:

1.認識食物,了解食物分類。因為不了解食物分類,你根本無法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醣份,低醣飲食就沒辦法操作。

2.認識醣,包括醣類的功能、對身體的影響、好醣壞醣等醣類的營養學。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醣類的重要性,以及對身體的影響後,我們就可輕鬆避免醣食上癮症候群。

3.教大家知道近年來很夯的生酮飲食、低醣飲食到底是什麼東西,以及其科學原理。

4.認識低醣飲食。為了落實低醣飲食的執行,需要教大家食物份量觀念。因為懂得食物份量觀念才能控制好飲食醣類的攝取,並確保自己能吃到足夠且正確的營養來維持健康。此外,考量實際操作,也會帶給大家低醣健康飲食概念,以做為執行低醣飲食的過渡時期;還有還會教大家執行低醣飲食時,主食類、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又該怎麼挑、怎麼吃才對?

5.最後會著重教大家一些實用的生活化減重技巧,確保能將低醣飲食落實在生活中,達到減肥的目的。

  因為這個課程設計的目的是教一個不熟食物與營養的素人,懂得基礎營養觀念,並將之應用在生活中,藉此來減重。所以內容很多,課程時數高達4小時。如果你熱愛學習,對營養健康或對低醣飲食有興趣的朋友,或想要用低醣飲食來健康減重,歡迎你報名參加3/24(日)下午的低醣減重飲食課程喔^_^
Ps.參加課程的人到時候需要提供個人資料(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因為Stella會先幫每位學員算好個人的新陳代謝,減重所需攝取熱量,以及從事低醣飲食或低醣健康飲食時所應該吃的食物份量。

[生活營養學] 一個貝果含10公克蛋白質,真的很正常啊!(這不是廣告不實,而是講食物的事實)


  前幾天走過某家麵包店,看見外面擺著一幅廣告,提到它的產品豆漿貝果蛋白質含量有10公克,大於一顆雞蛋的7公克….Stella第一次走過時,只覺得"喔,這有什麼好講的,廣告噱頭而已";第二次走過時,決定拍個照來,用它來跟大家聊聊食物營養。

  事實上,這個廣告並沒有誇大.....我知道大家因為那個氫水=去掉氧的水,去掉氧的水=抗氧化的水的廣告而對於廣告不實與誇大很敏感,但這個廣告真的不誇大。,它只是點出一個一般人不太清楚的食物事實,就是澱粉類食物(即全榖根莖類)也含有蛋白質。

  一份全榖根莖類食物含有2公克的蛋白質,15公克醣類,熱量為70大卡。所以,麵包、貝果、飯裡都有蛋白質。舉例來說,一碗飯(160公克)、兩片大片一點的吐司(120公克)等於四分主食,也就是含8公克蛋白質,這個量比一顆中等大小的雞蛋(7公克蛋白質)還高。所以如果這個貝果個頭比較大,或者製作過程中加了富含蛋白質的豆魚肉蛋類或奶類,那麼它的蛋白質量就可能會有10公克這麼多….但,這並沒什麼特別了不起,因為製造麵包過程中加入奶類、豆漿或蛋是很常見的,而做個個頭大一點的貝果和麵包也很容易。所以說,這個廣告一點都沒有問題,它只是點出一個食物的事實,只是一般不熟食物營養的人看了會誤以為這個產品很了不起而已。(ps.不過我就看不懂它",蛋白質優 卡路里少"這兩行小字了,因為不知道是跟誰比較的,所以這裡就不予置評。)

  但要貼心提醒大家的是蛋白質身為身體的重要建材,攝取時除了「量」以外,更要講究「質」(蛋白質品質),所以上面所提的8公克、10公克是指蛋白質的量有這麼多,但不代表品質就很好喔。基本上植物性蛋白質品質會低於動物性蛋白質(誰叫人類屬於動物,故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會比較接近人類的胺基酸需求),所以這個貝果的蛋白質品質肯定比蛋低,因為蛋、奶是蛋白質品質最好的食物,雖然大豆的蛋白質品質可媲美動物性蛋白質,但畢竟製作貝果的主體~麵粉卻不是優質蛋白質食物,所以整體的蛋白質品質肯定比較差。對蛋白質品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Stella之前所寫的文章。

營養重點回顧~
1.
澱粉類食物(即全榖根莖類)也含有蛋白質。一份全榖根莖類食物含有2公克的蛋白質,15公克醣類,熱量為70大卡。所以一碗飯、兩片略大的吐司大概就有8公克蛋白質。
2.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品質會低於動物性食物。植物性蛋白質中只有黃豆蛋白質品質比較好可以媲美肉類。從蛋白質評分指數PDCAAS來看,蛋白質品質最優的食物(PDCAAS=1)是蛋、奶和大豆濃縮蛋白,動物性蛋白品質一般都蠻高的,如牛肉PDCAAS0.92,黃豆是植物性蛋白中唯一品質可和動物性蛋白質媲美的,它的PDCAAS0.91,和牛肉差不多。所以吃素的朋友最好多以黃豆及其製品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寫在最後)******************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啊~Stella,妳是營養師啊,自然懂得這些東西,我們又不是專業人員。事實上,有很多實用的營養學工具,政府也很大力推廣,只是沒有解釋一般人看不懂而已,例如「食物分類」,只要懂得食物分類,你很輕鬆就可以知道怎麼吃才會營養均衡;再例如「食物份量代換表」,懂得份量概念,你就能大概知道哪些食物熱量高、那些食物熱量低。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留言對什麼比較有興趣,Stella再來寫文介紹這些很好用的飲食工具給大家^_^

[食物營養] 想補充維生素C,水果怎麼挑才好?

  當問到大家 ” 吃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 時,很多人都會回答可以補充維生素 C 。沒錯,雖然水果有很多營養素,包括醣類、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維生素等,但補充維生素C絕對是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這是因為人類缺乏合成維生素 C 所需要的酵素,故完全仰賴從食物獲得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