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有20年以上營養工作經驗,熱愛營養,認為這是一份"退可獨善其身,進可兼善天下"的工作。擅長減重營養,營養保健品與疾病營養等領域,著 有「營養師百問百答」、 「治癒飲食:練好七大健康力從吃對飲食開始」、 「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等共五本書籍。這裏記錄了Stella 20多年來從事營養行業所學的有關營養的知識與研究,歡迎對減肥或營養保健有興趣的朋友來訪或發問喔^_^
2013/11/16
[新聞營養學] 從銅葉綠素談如何選擇食物安心!
2013/10/20
[新聞營養學] 如何避免黑心油,懂一點橄欖油知識會很有用!
食物小百科:橄欖油的分級,何謂橄欖油Extra Virgin橄欖油!
所謂Extra Virgin橄欖油指的是橄欖經清洗後只做簡單的加工~在低溫下將橄欖壓榨出油脂來。而橄欖油的等級就是依照冷壓榨出來的油脂品質分成四級:Extra Virgin Olive Oil(特級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初榨橄欖油)、Ordinary Virgin Olive Oil(普通初榨橄欖油)、Lampante Virgin Olive Oil(燈油級的初榨橄欖油)。
上述橄欖油的分等是依照榨出來的橄欖油酸價(註:代表油品的氧化程度)來分的,酸價值需低於≦ 0.8%的初榨橄欖油才能稱為Extra Virgin Olive Oil(特級初榨橄欖油),故會被命名為Extra Virgin橄欖油就意味著用來榨油的橄欖品質須要非常好才行,因為若使用損毀、發霉或爛掉的橄欖果實所榨出來的油脂,酸價會很高,故不但無法稱為Extra Virgin 橄欖油,且須經加工精製來降低油脂酸價後才能用來食用。
一般市面上所看到的Refined Olive Oil(精製橄欖油)、Pure
Olive Oil(純橄欖油)、Pomace
Olive Oil(橄欖粕油)就是將酸價較高、品質較差的橄欖油加工而得的;而標示著XX橄欖調和油則是指大量他種植物油(如芥花油、棕櫚油)加上少量(一般<10%)橄欖油混合而成的油脂。故在購買橄欖油時最好要留意標籤上的英文,及成份欄的內容物,才能避免買錯油喔!
|
小百科:油脂精製(油脂加工問題)
油脂精製的目的:利用高溫,高壓把油脂中的雜質與水分去掉,讓油脂耐高溫炒炸,賣相更好(晶瑩剔透),不易敗壞,並延長有效期。
油脂精製後的影響:精製油雖然可長時間保存,但精製過程,油脂中的天然成份,如脂溶性維他命、植化素、芳香化合物、易揮發物質及礦物質等會被高溫破壞,或因使用化學溶劑導致化學物質取代而改變原有物質;甚至因為不良的加工過程而增加了反式脂肪、化學聚合物、環氧化物、過氧化氫等有害物質。此外,油脂的天然香氣也會被移除。
|
2013/10/10
部落格搬家公告& 7/16~9/15臉書文章整理
由於不曉得搬家後會新的家會變成怎麼樣,而為了妥善起見,且由於備份後,若有問題就無法在這裡通知大家,保險起見,Stella申請了兩個新部落格,順便在這裡公佈,歡迎大家去看看(感謝格友小六子的建議^_^)。
Google部落格網址:http://stella-health.blogspot.tw/
痞客邦 PIXNET部落格網址: http://stellataiwan0322.pixnet.net/blog
*預計今天先備份,這兩天會進行搬家作業,聽說有的人搬家後部落格格式或圖片等會有問題需要修改,故請大家還是先在這個部落格看文章,下週後再去新部落格看喔^_^
*****************************************************
7/16~9/15臉書文章整理
[減肥迷思]少量多餐不會讓你瘦得比較快!
[外食技巧實戰篇] 麵攤小吃該如何挑?
[生活營養學早餐吃得好,體重減得好,健康會更好!
[食物熱量小百科] 麵包熱量要怎麼算?
[食物熱量小百科] 吐司的熱量到底是多少?
搬家測試文
2013/9/30
如何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3_營養素解讀(下)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基本知識]
碳水化合物即俗稱的醣類。因為醣類主要是由碳、氫、氧三個元素所組成,其中氫與氧的比例為2:1,和水分子(H2O)的化學式一樣,故又稱為碳水化合物。醣類對我們身體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的小分子~葡萄糖是全身60兆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特別是我們的大腦、神經和紅血球更是以葡萄糖做為主能量。故當血中的糖過低時,身體就會出現頭腦暈沉、精神無法集中、四肢無力、冒冷汗等症狀。
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醣類主要是來自五穀根莖類等澱粉類食物、水果和砂糖、冰糖或黑糖等精緻糖;少量來自牛奶和蜂蜜。故若食品中有使用上述醣類食物,你就會在營養成分標示表中的「碳水化合物」這欄看到數值。和蛋白質一樣,每公克醣類可提供4大卡熱量,故將碳水化合物這欄上的數值乘以4就是此食物中醣類所提供的熱量。
在營養標示上,你除了看到醣類的的正式名稱碳水化合物外,有時你還會看到兩個同屬於醣類的次分類~膳食纖維和糖。
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纖維和我們所吃的飯麵等澱粉食物都屬於多醣纇,但人體沒有酵素可分解纖維,將它拆解成最小分子的單糖,故澱粉類食物會有熱量,但纖維卻沒有熱量。且正因為纖維無法被酵素分解為小分子的糖,而會以原本多醣的形式進入大腸,因而具有一些保健作用。舉例來說,水溶性纖維(可溶於水的纖維,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果凍),會因為它在通過腸道的過程中會吸附水膨脹,故可增加糞便的體積,還可增加飽食感,幫助體重管理,另外,因還可能包裹住食物中的糖與膽固醇等營養素,減緩它們被吸收的速度,故有助血糖或血膽固醇的控制;而非水溶性的纖維(不溶於水的纖維,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粗糙的樹枝樹葉)雖然無法吸水膨脹,但因為對腸道蠕動的刺激性強,故有助排便。
事實上,纖維不管是水溶性纖維或非水溶性都可以幫助排便(水溶性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非水溶性纖維則可刺激腸道蠕動),但若你的目的是增加飽食感、輔助體重管理;或吸附糖或膽固醇,幫助慢性病的控制的話,則最好挑水溶性纖維較高的食物。
糖(Sugar)~白砂糖、紅砂糖、冰糖或黑糖等製作甜食所使用的精緻糖均為蔗糖的加工產物。蔗糖屬於雙糖類,由兩個單糖分子所組成,所以在體內很快就會被酵素分解為單醣,使血糖快速上升,並刺激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將血中的糖搬到細胞裡(胰島素會協助身體將糖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所以常吃精緻糖會1.會過度刺激胰島素,長期下來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2.會促使脂肪堆積,容易導致肥胖;3.會造成胰島素負荷而不適合糖尿病患者使用。故一般會認為糖是不好的食物。
[如何判斷]
現有衛生署法規規定營養成份表一定要標示五大類營養素,故你一定會看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如果此食物富含纖維,你可能會看到廠商會再加上「膳食纖維」這欄,而糖因為對健康不好,故一般廠商不會特意去標示它,所以想知道某產品是否含有很多精緻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食物原料中有沒有白砂糖、紅砂糖、冰糖或黑糖等精緻糖。另外,部份產品除中文的營養成份表外,有時還會有英文成份表,英文版的營養成份表一般會標示的比較清楚,故你也可以直接看看上面有沒有Sugar(糖)和Dietary Fiber(膳食纖維)這兩欄,就可知道此產品中有害健康的精緻糖和有益健康的膳食纖維各有多少了。
營養小百科:哪些糖是糖尿病可以使用的糖? 果糖:甜度高,為蔗糖的1.7倍,故僅需蔗糖用量的60%左右即可達到和蔗糖同樣的甜度;此外因果糖的代謝不需依賴胰島素作用,故為糖尿病可使用的糖。(儘管如此但仍需適量攝取) 註:請選擇純果糖產品,不要選擇混合葡萄糖的果糖產品。
寡糖:甜度較蔗糖低(約蔗糖的50~70%),但因不能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故不會影響血糖與胰島素的分泌,故可供糖尿病患使用,或做為減肥的低熱量糖(每公克熱量0~2.5大卡) 註:市面上常見的寡糖有果寡糖和木寡糖等,但由於寡糖價格較貴,部分市售寡糖產品為了降低成本會混合較便宜的葡萄糖,故糖尿病患者在選購時要留意寡糖的純度,不要選擇含葡萄糖的寡糖產品。
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木糖:和果糖相同,不需要胰島素的作用即可被人體吸收利用,也可以提供人體能量。因為吸收慢,對血糖的影響不大,故多數用來製造糖尿病食品及低熱量糖果。 註:醇糖類在小腸的吸收很慢,大量食用可能會導致腹瀉,故需適量使用。
糖精、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和蔗糖素等代糖:甜度為蔗糖的150~600倍,用量極少,故可做為代糖使用。 註:詳細的代糖介紹可參考部落格:文章夏日減肥須知~善用代糖,享受甜蜜無負擔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600&prev=841&l=f&fid=19 ) . |
@鈉Sodium~
[基本知識]鈉是身體內僅次於鈣和鉀,含量第三多的陽離子,大部分儲存在血漿和細胞外液,和鉀及氯一起負責調節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體積,會影響體水的平衡和血壓;此外,血液的酸鹼平衡、細胞膜電位和神經衝動的傳導都少不了它。
鈉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400毫克(約6公克食鹽),食物中的主要來源是食鹽、味精、各式醬料、醃製食物與加工食品。一般飲食中不容易缺鈉,反而常見鈉攝取過量的問題(根據中研院調查國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約10~12公克,約為建議攝取量的兩倍)。由於攝取高鹽或高鈉飲食者容易有罹患高血壓的趨勢,特別是有些對鈉比較敏感者,很容易因為高鈉飲食而導致血壓升高;此外,因為身體排除鈉的過程會增加鈣的流失,而不利骨骼健康,故一般會建議少吃高鹽(鈉)食物。
[如何判斷]
鈉是營養成份表中必標的五大營養素之一,故從營養成份表中即可看出此產品的鈉含量有多少。不過在看營養標示時要特別留意每份的單位,有的廠商為了讓產品的鈉含量看起來比較低,會將每份的單位重量弄小一點,例如以10公克為一份(別人或許是用25公克或100公克為一份),讓熱量或鈉含量看起來比較低。故實際計算鈉含量時要用自己所吃的熱量來說,舉例來說,如果此產品用10公克為每份單位,且表上標示每份含鈉150毫克,若你一次吃半包(重量50公克)的話,那麼你攝取的總鈉量應該是150×5=750毫克,而非150毫克喔。
營養小百科:常見食物中的鈉含量! 食鹽是我們日常飲食中主要的鈉來源,每公克(即1000毫克)食鹽中含有40%的鈉,換算下來為400毫克,故衛生署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成人的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大概就等於6公克食鹽,約一茶匙的鹽。換句話說,我們一整天的飲食中僅能使用1茶匙的鹽。
而除了鹽外,味素、醬油等平日常用的調味料也含有鈉:1茶匙的味精或烏醋約含400毫克鈉,1湯匙的醬油含有1000毫克鈉;而諸如醬油膏、蠔油、蕃茄醬、牛排醬、辣椒醬、沙茶醬等各式醬料也是富含鈉的食材,故需要限制鈉攝取者,除了注意鹽分的攝取外,還須留意這醬料中的鈉含量。
|
2013/8/25
如何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3_營養素解讀(上)

由於便利商店與大賣場的普及,我們可以輕易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標示有營養成分表的食物,舉凡麵包、餅乾、飲料、冷凍食品到營養補充品等上面皆有"營養成分"標示,想減肥的人可以從熱量欄評估是否要購買;重視健康的人則可參考上面的醣類、蛋白質和鈉等其他指數。到底這些指數是什麼意思?如何從數據評估到底是好是壞?….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食品上常見的營養成分表。
營養成分表上的五大指數
根據台灣衛生署的規定,營養標示上有5個東西是一定要標示的,它們分別是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鈉,所以只要有成分表的食物,你一定可以看到這五大類營養素;而近年來更規定脂肪這個分類下還必須標示出其中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有多少公克,而若此食物富含纖維,且廠商又想要讓人們知道它有多少纖維的話,則要在碳水化合物下列出纖維的量….到底上述這些指數代表了什麼意思呢?下圖是某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示表,現在就讓我們一一來了解其中每項營養指標的意思吧^_^
@熱量Calories~
[基本知識]
我們必須從日常食物中取得熱量來提供身體維生與從事各式活動所需。一個食物能提供多少熱量是用大卡(即千卡,英文為kcal)做為計算單位。
食物的熱量主要是來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其中每公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提供4大卡的熱量,每公克脂肪是9大卡,故理論上只要將此成分表中蛋白質的總熱量(公克數×4大卡)和脂肪(公克數×9大卡)及碳水化合物的(公克數×4大卡)加總起來就是這個食物能提供的熱量,而這個總熱量數字將會和熱量欄上的數字是一致。故有時你可以透過這樣的計算來初略判斷這個食品的營養標示是否正確。
以上圖為例,三大營養素的熱量加總結果應該是:12g×4+16×9+56×4=416,故此食物的熱量欄數字應該也是416大卡,否則你就可以直接懷疑它的成分表標示有錯了。
[如何判斷]
熱量是提供身體維持基本生命現象(如呼吸、心跳、維持體溫等)及從事各種活動所需的能源,故對生命來說非常重要。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一般女性一天所需熱量約1600大卡,男性則是2100大卡左右(數字會因人而異),因此你每天需要攝取這麼多熱量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若熱量攝取<身體需要的話,身體會將庫存的脂肪拿出來產能,提供熱量給身體使用,而導致體重減輕;反之,若熱量攝取過多的話,多餘的熱量將會被儲存在脂肪裏,而導致體重增加。
故除非是想要增胖者,否則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會挑選熱量較低的食物。不過即使想要增胖,除了看食物的熱量外,還要看這個熱量主要是來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哪個營養素喔,因為唯有注重食物的營養組成才能讓你增重時長瘦肉不長肥肉喔。(註:想增胖者可參考部落格左側文章分類中的「健康體重管理」資料夾,了解如何建康增重)
@蛋白質Protein~
[基本知識]
儘管每公克蛋白質可提供身體4大卡熱量,但因蛋白質是身體修補組織所需建材,並在體內具有多種調節功能,對生命與健康來說非常重要,故除非缺乏醣類或脂肪,否則蛋白質會被保留拿來當建材,而不會當熱量使用。
食物的蛋白質進入體內後會被拆解為最小單位的建材~胺基酸,而後身體會再視需求拿不同的胺基酸建材來合成不同的蛋白質。自然界中的蛋白質是由20幾種胺基酸組合而成的,這些胺基酸有的是我們身體可以自行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有的是身體無法合成,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稱為必需胺基酸)。而不管是必須或非必需胺基酸都是身體所需要的建材,為了廣泛獲得這些珍貴的胺基酸建材,我們應該廣泛攝取不同的肉魚豆蛋奶魚貝海鮮等肉類食物,且盡量選擇新鮮、未加工的肉類食物。
[如何判斷]
在蛋白質類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較接近人體(畢竟人類是屬於動物的一種),故來自動物的蛋白質品質一般會比植物好,而在植物中蛋白質品質較好的則是大豆(黃豆),故你可以看看此食物包裝中的材料欄(參考下圖),了解裡面有沒有哪些原料是屬於上面所說的肉類食物,若有,則代表你手中這個食物的蛋白質品質較好;若沒有,則代表此食物的蛋白質主要是來自其他品質較差的蛋白質來源。[註:五穀雜糧等植物也含有少量蛋白質,每份主食類約含2公克蛋白質,故麵包和麵等食物即使沒有額外添加肉類也會在營養標示表上看到蛋白質的標示喔]
一般來說,1公斤體重約需0.8~1.2公克的蛋白質,才足以滿足維持身體機能、修補組織等使用,若用1公克來算的話,一個60公斤的人一天大概要吃60公克的蛋白質。故你要稍微留意一下你所吃食物中的蛋白質,避免吃過多。有些人會有吃肉補肉的錯誤觀念,想說吃多一點肉可存一些蛋白質,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蛋白質若攝取過量時是被轉變成脂肪儲存,而非直接儲存蛋白質,故蛋白質吃多也會胖的喔^_^
@脂肪Fat~
[基本知識]
脂肪每公克有9大卡熱量,因為具有高密度及低溶解度的特性,使得它成為身體儲存能量最理想的方式,故不僅是脂肪攝取過多會儲存為脂肪,蛋白質和醣類攝取過多的話最後也會轉變為脂肪儲存。由於現代人食物不虞匱乏,導致大部分的人都有體脂儲存過多的問題,因此,談脂肪變色,,故一般再選擇食物時大多會選擇脂肪較低的食物。
事實上,脂肪在人體具有很多重要功能,除了提供能量外,它也是構成身體細胞和組織的重要成分,能提供人體必需脂肪酸,幫助脂溶性營養素吸收,另外,還具有其他調節生理功能,所以脂肪不是不好,重點是要挑對好脂肪,少吃壞脂肪。
脂肪依脂肪酸種類不同可分為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和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兩大類,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兩種。由於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會導致膽固醇過高,有礙心血管健康,故一般被歸為壞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含量很多)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好,故屬於好脂肪。而一般人常聽到的ω-3脂肪酸就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它除了對心血管好以外,因為會讓細胞膜更柔軟,幫助訊息分子的傳遞(參考下圖),故有助大腦(使腦細胞變得柔軟,幫助腦細胞間訊息傳遞及神經迴路的傳導。)與眼睛健康(使視網膜細胞柔軟,進而刺激感光細胞,讓訊息快速傳遞到大腦,進而提升視覺的功效),且具有抗發炎作用,為天然的抗發炎營養素,故富含ω-3脂肪酸的魚油和亞麻仁油一般也被稱為好脂肪。
反式脂肪則是人為加工製造出來,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類將液體的油脂進行所謂的"氫化"過程,讓它變成固體的脂肪,例如植物奶油乳瑪琳(Margarine)和烘培油炸使用的固態酥油(Shortening)都是經氫化過,富含反式脂肪的油。因為眾多研究報告都指出反式脂肪不僅會增加壞膽固醇,更會降低好膽固醇,因而會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它也被稱為壞脂肪。
[如何判斷]
因為台灣法規經規定營養成分表中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故直接看成分表就可了解其含量。飽和脂肪因為是膽固醇的主要成分,故有血脂過高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選值較低者。反式脂肪因為是人工合成的脂肪,身體不容易代謝掉,且已被證實會危害心血管健康,並和許多慢性病也有密切關係,故最好不要吃。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飲食中反式脂肪的攝取量應該控制在低於每天攝取熱量的1%,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天可攝取2000大卡的話,反式脂肪不宜超過2公克。
另外提醒大家,若在食品包裝成分標示上(材料那欄),只要看到「氫化」、「半氫化」、「硬化」、「轉化」、「精製植物油」的烹飪油或油脂商品,大多會含有反式脂肪,就要小心了。例如在泡麵上的「精製植物油」,起司餅乾上的「植物性乳化油」或者沙拉油上「氫化大豆油」、「氫化椰子油」、「氫化芥花油」、「氫化棕櫚油」、「氫化植物油」等字眼,以及植物性乳瑪琳等人造奶油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小百科] 體脂肪率多少才叫標準? 由於體脂儀的普遍,使得測量體脂變得相當簡單,也因此很多人非常在乎自己量出來的體脂率是否標準。到底一個人身上應該有多少的體脂比較標準?體脂肪是否越低越好呢?
我們前面已經提過,脂肪是身體主要的能量倉庫。一般女性體脂肪約占體重20~27%,其中12%為必須脂肪;男性體脂肪約占體重12~15%,其中約4~7%為必須脂肪。所謂的必需脂肪就是指構成身體組織,及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所需要的脂肪,例如內臟間的脂肪襯墊及神經系統中的脂肪;女性的必需脂肪之所以比男性多,是因為除了上述的必需脂肪外,女性還有5~9%性別專有體脂肪,分佈於乳房、骨盤區域及大腿部份,讓女性前凸後翹,擁有柔美的腿部曲線。故女性如果體脂肪率太低,外表的女性特徵會不明顯,且因女性荷爾蒙為脂溶性荷爾蒙,需要脂肪協助驅動,故若脂肪太低(常見於女性職業運動員身上,或體脂率低於17%以下的女性)的話,將可能影響女性生理期的正常運作,甚至導致無月經。
體脂率標準:
|
參考資料:下面是部落格中其他有關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的文章,對食物標示有興趣的人可上去看看喔^_^
如何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1~液體食物的卡路里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96&prev=102&next=70&l=f&fid=18 );如何看懂營養成分標示表2~餅乾零食等食物的卡路里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ticle?mid=102&prev=132&next=96&l=f&fid=18 )
(待續)
2013/7/16
臉書文章整理6/21~7/15
*****************************
[減肥小百科] 改變吃的次序不一定會瘦!
[食物熱量小百科] 吐司的熱量到底是多少?
[新聞營養學] 吃水果減肥,小心得不償失!
[減肥輕食] 很熱嗎?來碗降火氣的仙草吧!
[食物小百科] 豆、豆、豆…這到底是什麼豆?
2013/6/21
[減肥迷思]吃素,真得有助減肥嗎?

講到減肥,大部分人的直接聯想就是「澱粉容易胖最好不要吃」、「肉類熱量高最好少吃」、「蔬菜、水果熱量低,多吃無礙」。故常看到有些人為了減肥,飯能夠只吃半碗飯就不會多吃一口,甚至不敢吃飯;或擔心肉類熱量高,也不太敢吃肉;但卻在餐盤上堆了滿滿的蔬菜,甚至有很多人為了減肥而改吃素!…..吃素真的比較容易瘦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常見的減肥迷思~素食減肥!
◎ 吃素,並不是你想像中那個樣子!
以葷食為主的Stella第一次吃素是在N年前,一個吃素的朋友請我去吃一家當時很流行的自助式吃到飽素食餐廳,而這個素食初體驗給我的感覺不是很好:為了讓菜色與外型多變化,使用了一大堆過度加工的素肉;而為了讓蔬菜口感更好,很多蔬菜都加了高湯汁去燴煮、勾芡;為了使材料單一的素肉口味多變化,用了很多種味道的料理法,如紅燒、糖醋、沙茶、辣醬、沙拉醬、罐頭鳳梨等各種方法來調味…..對於不喜歡口味重的我來說感覺並不是很好,過多的調味料與過度加工的素肉讓一點都吃不出食物原味,而厚重的口味只會讓人口渴想喝水。
而因周遭中有些朋友也吃素,故後來偶而還是會和朋友一起吃到素食,我才發現到並不是所有的素食都如同我的初體驗般那麼地不健康,還是有些素食口味較清淡,且較少用加工素肉,但遺憾的是這樣的餐廳並不多,只少在大部分一般上班族附近的素食餐廳所賣的素食僅是沒有肉的餐廳而已,並不講究健康,就像我的素食初體驗一樣,充滿了很多過度加工、調味的食物。故不禁讓我感嘆:吃素,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健康、有助減肥的!
@吃素不當,易胖難瘦!
為什麼吃素不當反而會讓我們更胖呢?Stella就對素食的觀察歸納出四個原因:
原因一:高度加工的素肉
所謂的素肉指的是使用素食的食材,做出近似肉類口感的素食品,因主要成份為蛋白質,故屬於"素食的"肉類。最常見的素食肉類包括使用黃豆加工製品(如豆腐、豆乾、百頁豆腐、油豆腐、干絲等),穀類蛋白質(麵筋)加工製成的素肉(如麵筋、烤麩、麵腸、麵肚等),或使用大豆蛋白或蒟蒻加工,經成型、蒸煮、炒製而成。
下表是每100公克素肉的熱量,資料來自衛生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我們可發現除了那些用新鮮大豆直接製造、經較少加工過程所製得豆腐類食物是熱量較低且較健康的素食蛋白質外,其他的素肉,多半伴隨著成型、蒸煮、炒製等複雜的加工過程,而在此過程中額外加了大量的油脂、醣類及鈉等,導致很多加工的素肉都是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這類素肉吃多了,不僅無助減肥,且不利健康。
上表黃色色塊的是加工較少的大豆製品~豆腐類。基本上肉類食物應該不含醣類,大豆製品則會含少量的醣,但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素肉製品如豆鼓有近15公克的醣,而豆棗和素肉鬆的含醣量更超過40公克,可見加工過程中額外添加了多少的糖;而理論上,豆類是屬於低脂食物,每份脂肪一般約5公克,但從下表我們也可看見大部份素肉的脂肪都趨近10公克,甚至部份還有十幾或近二十公克的脂肪量,由此也可看出部份素肉加工過程還額外加了很多油脂;更不用說過度加工時所添加的高量鈉了!(表中用紅字將每100公克含鈉量超過500毫克的素肉標示出來,提供大家參考)
原因二:來自蔬菜的大量油脂
一頓正常的餐食一般會有主食類、肉類、蔬菜類,吃素的人因為不吃肉類,除了會以素肉取代原本的各式動物肉類外,多半還會挑選較肉食者多的蔬菜。儘管蔬菜熱量在五大類食物裡算是較低的一種,但攝取大量的蔬菜卻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烹調用油。水果可以生吃,但料理蔬菜一定要用油,不管是用油炒、用油涼拌、淋醬吃,甚至芶芡(炒完再加澱粉芶芡)或油炸….都少不了油的存在。 而一湯匙油就有約半碗飯熱量,若自己煮或許還可藉由不沾鍋或用較少的油脂來烹調蔬菜,但外食,特別是大量炒菜的自助餐,為了將大量的蔬菜在鍋中炒熟,使用的油量更是較一般料理多。(註:根據Stella以前在學校做團膳大量食物製備的經驗,發現要將大量的菜在鍋中一次炒熟,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大量的油把蔬菜悶拌熟….這也是為什麼自助餐的蔬菜絕對沒有快炒店的蔬菜好吃的原因>_<)
所以,素食過程若因為認為蔬菜熱量較低,多吃無礙,而餐餐吃入大量加了油脂的蔬菜,很有可能因為吃入較多的油脂,攝取了更多的熱量而不利減肥!
原因三:重口味,增添更多的熱量
如一開始所描述,為了讓材料較單一的素食能有多變化口味,在食材無法像肉食變化那麼大(不同的肉本身質感味道不同,故肉食很多可以用清蒸、燒烤,或減單加點香料即可料理出很好的味道)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外力~調味料來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素食會喜歡用各種調味料來做如紅燒、糖醋、沙茶、辣醬、沙拉醬等菜色。
然而,大部分的醬料均有額外熱量,部分熱量還高到可以媲美油脂,故用料越多、口味越重同時也意味著熱量越高。下面是各式常見醬料的熱量,單位是每100公克,資料來自衛生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我們可發現,加了醬料,會讓素食料理多了更多的額外熱量。
原因四:蛋白質品質差
蛋白質類是所有生物的主要構成物質,它是細胞、身體器官的主要成分;而身體中的酵素、部分荷爾蒙、抗體、我們的皮膚、毛髮和指甲均是由蛋白質所構成,所以,蛋白質不僅是身體的主要建材(原料),也是調節生理機能的重要物質。成人需要每日攝取蛋白質,取它來提供身體修補組織、汰舊換新所需材料,幫助健康的維持;兒童除了需要蛋白質來提供建材外,還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幫助生長發育所需。
蛋白質的最小單位就是胺基酸,如果把胺基酸比喻想像成積木的最小單位,那麼身體數以百千計的各式蛋白質都是由這些不同的胺基酸積木所堆成的成品,那麼將人體各式蛋白質拆解後我們約可以歸納出22種不同形狀的積木(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積木中有部份是我們人體自己可以合成的,稱為非必需胺基酸,有些則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而必須透過食物攝取而來的,稱為必需胺基酸(成人所需必需胺基酸有8種,對於成長中的孩童則需要加上精胺酸和組胺酸,共計10種必需胺基酸)。
一般蛋白質品質的好壞就是以食物中所含的胺基酸是否能滿足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需求,若胺基酸比例好、量又足夠,可提供足夠生長或維持健康所需者則稱為高品質蛋白質,而一般素食類食物的蛋白質多半缺乏一些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所以品質較差(這很容易想像,因為人畢竟為動物,素食所吃的是植物,動物和植物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種類與量自然會不同)。因此,若吃素食沒有注意蛋白質間的搭配與互補的話,很容易無法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影響生理機能的運轉,甚至我們的新陳代謝。下圖列出了各類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比較缺乏的必需胺基酸,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透過該餐的蛋白質間互補來彌補植物性蛋白質胺基酸品質較差的問題,例如,在所吃的米飯中加入豆類,或玉米加豆類一起食用,或將植物性蛋白質搭配蛋奶等動物性蛋白質一起食用,來達到胺基酸互補的目的。
總結來說,素食若想「素出健康」、「吃出窈窕」,需要留意上述問題,慎選食材(少挑加工素肉)、留意烹調方法(選擇少油的烹調方法)、注意料理方式(避免過多的調味料、過重的口味),並注意蛋白質間的互補!想靠吃素減肥的你,千萬不要疏忽這四個吃素的窈窕健康原則喔^_^
[食物營養] 想補充維生素C,水果怎麼挑才好?
當問到大家 ” 吃水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 時,很多人都會回答可以補充維生素 C 。沒錯,雖然水果有很多營養素,包括醣類、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維生素等,但補充維生素C絕對是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這是因為人類缺乏合成維生素 C 所需要的酵素,故完全仰賴從食物獲得身體...
-
如何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熱量有多少~前言 在本網站中我花了不少功夫介紹了有關份量的計算與使用方法[請參考本部落格文章中的"認識食物份量 計算食物卡路里可以很簡單"文章,網址為 http://tw.myblog.yahoo.com/stella-health/archiv...
-
A. 麵包店食物知多少~ 老實說,營養師我並不建議選擇麵包店的食物當做早餐,因為麵包店的食物選擇很少,主要是以麵包,蛋糕或吐司類澱粉類食物,雖也有牛奶,優酪乳或茶類的飲料,但飲料的選擇沒有便利商店多,不見得能買得到無糖飲料。 從營養的角度來分析,麵包店的食物是以主食(澱粉...
-
如前所述,不管是卡路里或份量都只是用來計算所吃食物熱量的工具,故用在減肥時,首先還是要先決定到底一天要吃多少熱量,之後才是化為份量來計算。那麼,有哪些東西要算份量呢? 一 . 哪些食物需要算「份量」?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食物依主要營養素不同分為六大類: u ...